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警惕!洛芬待因缓释片可诱发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

2021-01-0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点击下图,免费获取临床实战锦囊~

2.png

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 张晓兰 赵鹏 马国贤 高家义

病历摘要

患者女,68岁,因“摔伤1小时”,于2015年6月24日20:00就诊于我院急诊。患者自述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右腕肿胀畸形,余无明显异常。右腕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显示,右桡骨远端骨折。当晚22:00行石膏外固定手术,术后(24:00)给予洛芬待因缓释片(每片含布洛芬0.2g,磷酸可待因13mg)3片口服,2次/天。


第1次口服该药后约10分钟,患者出现喘憋、胸闷、心悸、大汗、面色苍白、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无法言语,不能平卧,无发热、胸痛,无粉红色泡沫样痰。立即给予吸氧,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mg、多索茶碱葡萄糖注射液300mg静脉滴注,患者喘息减轻,但未完全缓解,于6月25日凌晨1:40转入呼吸科病房继续治疗。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86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08/76mmHg。喘息,口唇发绀,咽部无充血,颈动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哮鸣音。其余无异常。


入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9×109/L,中性粒细胞0.37,红细胞计数4.3×1012/L,血红蛋白135g/L,血小板计数228×109/L;随机葡萄糖8.9mmol/L,肌酐72μmol/L,尿素氮5.8mmol/L;D-二聚体416μg/L;pH7.35,二氧化碳分压49mmHg,氧分压73mmHg,碱剩余1.5mmol/L,血氧饱和度0.94。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过程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多索茶碱葡萄糖300mg静脉滴注(由急诊带液入院),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5mg、布地奈德混悬液2mg雾化吸入。入病房2小时后患者喘息缓解,肺部哮鸣音消失。6月26日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肺通气功能显著减退,呈中度阻塞性、轻度限制性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气道可逆试验阳性。


诊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低氧血症。


患者病情好转后经追问病史,得知其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半年前在服用“去痛片”后出现喘息,1个月前在外院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6月26日,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术后第1次口服洛芬待因缓释片3片后约10分钟出现喘憋、大汗、面色苍白,给予吸氧、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后好转。结合患者的支气管哮喘病史及对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的过敏史,考虑本次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服用洛芬待因缓释片有关。


洛芬待因由布洛芬和磷酸可待因组成,两者合用加强镇痛作用。其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皮疹等,禁用于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


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等NSAID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可出现剧烈的哮喘发作,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NSAID可有交叉反应。这种因相同药理机制而非免疫机制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AIA),已有布洛芬引发AIA的报道。


本例患者患有支气管哮喘,但在医生询问病史时,认为哮喘与骨折没有关系,遂告知医生无既往病史,也未将半年前服用“去痛片”后出现喘息的病史告诉医师,在服用含有布洛芬的复方制剂后约10分钟出现严重哮喘发作。NSAID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医师应分了解此类药物的禁忌证,用药前应注意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国医学论坛报临床用药栏目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合作第51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