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 王共强
导读: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e-reactive dystonia ,DRD),是一组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以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症状的昼间波动性,以及小剂量多巴制剂对其有快速、明显的疗效。1976年Segawa等首次描述该病,国外已有不少报道,近几年已引起国内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DRD发病年龄多在1~12岁,占儿童肌张力障碍的10%,少数患者可晚至50~60岁。发病率男∶女=1∶4。
儿童起病者,临床多以一侧下肢肌张力异常为首发症状,患儿出现怪异步态、下肢僵硬、步态不稳、马蹄内翻足等。有时仅表现学走路较迟,易摔倒,随病情发展,肌张力异常影响到其他肢体,甚至头颈部及身体中轴,出现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患儿可有肢体震颤、肌强直及自动Babinske征阳性,语言及智能一般不受累。
成人起病者,临床以肢体不自主震颤、僵硬感等类似帕金森综合征表现多见。患者行动迟缓,易疲劳,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75%患者症状有昼夜波动性,晨起或休息后明显减轻甚而消失,下午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多数病程呈进展性,未经治疗者,最终生活不能自理。
来源:神经科学论坛
专家共识 |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