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武汉战“疫”
最美一线英雄
岁末年初,又到了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之时。回首2020年,无论对全球还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都是最重要的工作,而且中国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举世瞩目。在疫情暴发之初,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事关全局。为赢得这场战“疫”的胜利,举国上下齐动员,全民众志成城。特别是在武汉一线,包括来自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在内的各路军民与武汉人民一道,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战斗,涌现出无数鲜活感人的事迹,呈现了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为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及时记录这些时代的身影,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人民出版社和湖北人民出版社在2020年4月率先联合出版了《武汉战“疫”:最美一线英雄》一书。编写者通过讲述抗疫初期奋战在武汉最前线的诸多抗疫工作者那真实而生动、温暖而感人、平实而伟大的故事,勾勒出体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群像。尽管抗疫尚未结束,一本书可能收录的故事也极其有限,但他们都是武汉抗疫中一线英雄的缩影和代表,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无疑是当代最美和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敬仰与历史铭记。书中所有的资料截至2020年3月10日,据笔者所知,这本印制精美且图文并茂的视频书是国内最早问世的记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书籍,不仅能让我们重温那些感人的瞬间,而且必将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1
武汉抗疫的真实记录
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是笔者从孩提时代直到大学毕业一直生活的城市,不仅是白云黄鹤的诗与远方,也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故里,更是中国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首义之城。2020年的春节,成为风暴中心的武汉,由于疫情的突袭,人们熟悉的生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但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与呵护生命有关的一切都在全力加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部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特别强调,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疫情初期的武汉,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逆行而上的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百折不屈、迎难而上的传统精神和优秀品质熠熠生辉。全书以国家院士、白衣战士、人民军队、八方驰援、基建“狂魔”、基层社区、城市保障、志愿后勤等八大版块,从事件概况综述,到具体选择一线参与抗疫之战的典型人物或人群,通过鲜活、具体的人物故事,以及记者手记和网友热评,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在这场波及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初期,我们是如何发挥举国体制应对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
2
不可磨灭的抗疫日志
本书以中央抗疫日志开篇,按时间顺序详细梳理了2020年1月7日到3月10日,有关中央抗疫的各种大事记,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对抗疫工作提出要求,到李克强总理前往武汉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截至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慰问各界人士,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抗疫工作的英明决策和有力指挥,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在这份具有史料价值的日志中,也精确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如抗疫初期,在钟南山2020年1月18—20日的抗疫旅程部分,其中就有他在高铁餐车一角电脑旁疲惫地闭目小憩而令人泪目的照片。这份史料中,对疫情突发时的真实场景也进行了实事求是地报道,当时武汉各医院一床难求,医务人员明显不足。如平日接诊量一般为90人次的武汉市第五医院急诊科,1月22日14—24点,发热门诊加急诊的接诊量高达1700人次,挂号、检查、输液等所有环节的等待时间都超过5小时。在疫情阻击战中,根本没有医疗铁人,其实只是一群肩负使命的白衣战士在默默地负重前行。如果说医院是一线,那么组成网状城市的1388个社区、1805个村落就是战场的底线。在这分布着900万市民的底线上,正是基层社区人员通过“隔离病毒不隔离感情”的艰辛付出在守护家园。
3
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在抗疫初期,武汉市7万多名医务工作者,与全国各地驰援的2万多名白衣天使和衷共济,置生死于度外,战斗在抗疫前沿。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7500名建设者鏖战不休,仅用9天就建成火神山医院;3天后,雷神山医院以同样的速度拔地而起。2月5—16日,每天一座“方舱医院”建成投用,用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夜以继日地织起一张护佑生命之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武汉暂时关闭出城和市内公共交通,但抗疫的战斗不能停,城市的生活保障不能停。2万多名城市保障人员坚守在城市的“生命线”上,与上万名胸怀大义的志愿者携手,让城市保障安全有序。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到防控疫情之中,同样也是抗疫的战士。武汉疫情牵动着万众目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全球华人从四面八方、以不同方式共同驰援武汉。没有硝烟,没有炮火,艰苦卓绝的战斗仍在持续。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人们心灵上贴得更紧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每一份勇敢和温暖,都在驱散冬日寒冷。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只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致敬勇敢,铭记伤痛,我们相信,春天一定会到来。正如中华医学会老会长钟南山所言:武汉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人民帮忙,多措并举,武汉一定能够过关!
4
八方驰援以共克疫情
尽管疫情告急,但武汉不是孤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纷纷组成“精锐部队”,他们以作战兵团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火线驰援。从除夕夜到2月15日仅23天,全国各级医院就派出了203支医疗队、共计25 424名医疗队员驰援江城。2月9日,武汉迎来了当日抵鄂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天,天河机场共迎接了40余架次医疗队的专机,超过5000名医疗队员为抗疫打出了“最强助攻”,这些驰援而来的医疗力量有力地缓解了武汉的局面。每当国家有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是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大年除夕之夜,在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450名军队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直飞江城;截至2月13日,军队共派出3批逾4000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在驰援的队伍中,医疗救治的专业团队尤为引人注目,中国最顶级的医疗团队悉数会师湖北,“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王炸”天团聚首武汉;被网友称为“散装江苏”的“苏大强”开始对口支援;17年前赴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豪迈誓言再次请战出征。“一省包一市”的支援方式启动后,各地医疗队纷纷响应,而且重症监护病房是被援鄂人员选择最多的地方,上海医疗队甚至将对重症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方案直接“搬”到武汉。历经磨难的武汉人民尤为懂得感恩,他们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援鄂医疗队最真诚的祝福:愿逆风而行的你们平安归来,待春暖花开,疫情消散,相约武汉街头,再赏芳华满天。
5
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
本书所记述的抗疫英雄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率先驰援武汉的著名专家,如钟南山、李兰娟、王辰、乔杰、陈薇、张伯礼等敬佑生命的国之大医。也有始终坚守在九州通衢而鲜为人知的白衣天使,如最先发现疫情并上报的张继先,拼渐冻生命、与新冠竞速的张定宇,把办公室搬进重症监护病房、为抗疫最终献出生命的刘智明,视频在网上观看量超过千万、在电话中咆哮、放下电话后继续救治患者的郑先念,以医生、副院长、专家组成员、研究者、重症患者、药物受试者6种身份与病毒搏斗的黄朝林,为避免他人感染、自己承担所有患者咽拭子采样的笔者的大学同学童巧霞,为救治患者而“削发明志”的美女护士单霞。在显示英勇无畏的人民军队参战者的事迹中,不仅令读者目睹了满是鲜红指印的请战书,除夕夜奔赴武汉的美女护师刘丽那满脸口罩压痕而令人泪目的照片,还介绍了高强度工作时在冬天中暑的郭晨晨。不仅如此,书中还引用了网上流传的抗击疫情时的各种经典对白,如“医生,此去欲何?”“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该书在出版的形式上也别具一格,在八大板块中,不仅均有主题鲜明且图文并茂的主打文章,还包括了与之配套的亲临现场的媒体记者采访手记,通过微信扫码就能观看的在线视频,直接重现了各种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加上经典集萃的网友热评,将读者的思绪直接带回那些抗疫初期的感人时光。采访的记者坦言:医护人员拿生命护佑我们的城市,唯愿我们的每一篇稿件尽量还原真实,每一个字都对得起这段历史。
撰写 | 游苏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