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胆囊壁增厚的超声诊断思路 | 医学笔记

2021-06-1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正常胆囊的胆囊壁厚度一般小于3mm,若壁厚≥3mm,则可提示为胆囊壁增厚,这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想到了急、慢性胆囊炎,那么胆囊壁增厚就一定是胆囊炎引起的吗?


微信图片_20210601110535.jpg

▲正常胆囊壁显示为线状强回声带,走行自然,光滑平整,厚度<3mm

胆囊壁增厚的病因

其实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有两种类型:①胆囊病变引起的胆囊壁增厚;②非胆囊性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


☞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厚壁型胆囊癌等引起的胆囊壁增厚。

☞非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病毒性肝炎、低蛋白血症、长期禁食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引起的继发性胆囊壁增厚。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胆囊壁增厚都是由胆囊炎引起的,在诊断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诊断意见。


不同病因引起的胆囊壁增厚的超声表现


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可根据相应表现提示相应疾病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是由细菌感染、结石、寄生虫等引起胆汁引流不畅,阻塞胆道,或胰液反流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其超声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① 胆囊壁增厚,呈“双边影”;② 胆囊肿大积液;③ 墨菲征阳性,超声检查时,利用探头加压胆囊部位,患者疼痛加重,即为墨菲征阳性,这是诊断急性胆囊炎的重要体征;④ 炎症严重时,可有胆囊穿孔,胆囊壁连续性中断,胆囊周围可探及脓肿。


微信图片_20210601110539.jpg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结石、积脓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多伴发胆囊结石,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毛糙,壁厚0.5~1.0cm,急性发作时胆囊壁也可表现为双边影,伴有结石时,表现为腔内强回声团伴声影。


微信图片_20210601110541.jpg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


胆囊腺肌症:表现为胆囊壁节段性、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其特征性表现为胆囊壁内见小圆形无回声区,即“罗-阿窦”。


微信图片_20210601110546.jpg

▲胆囊腺肌症,箭头所示“罗-阿窦”


☆厚壁型胆囊癌:表现为胆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可以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内壁线多不规则,残缺不全,CDFI:增厚的胆囊壁内血流信号增多。


微信图片_20210601110548.jpg

▲混合性胆囊癌,胆囊腔内低回声团,胆囊壁局部增厚,胆囊壁血流信号增多


非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诊断可提示为胆囊壁增厚

☆肝源性的胆囊壁增厚:肝硬化、急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起胆囊壁增厚,增厚的胆囊壁内外层呈平行状态,常伴随肝脏疾病好转或进展而相应改变。

微信图片_20210601110553.jpg

▲肝硬化,胆囊壁增厚

☆长期禁食引起的胆囊壁增厚:由于长期禁食,胆囊胆汁淤积,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该因素引起的胆囊壁增厚诊断并不困难,询问患者病史可作出相应诊断。

其他诸如慢性肾病、慢性心衰等均可引起胆囊壁增厚,无特异性表现,就不再详述。


总结以上内容,胆囊壁增厚主要分为胆囊疾病及非胆囊疾病两类病因,超声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作出相应的疾病提示,如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等;而对于非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可以结合病史,仅提示患者胆囊壁增厚即可。


作者: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  李洪

文章首发自超声技术与诊断(李洪医生个人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