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什么是胆管错构瘤?
超声能帮你发现它
我们在体检单上看到“胆管错构瘤”这样的字眼时,心里难免一紧:是肿瘤吗?严重吗?需要治疗吗?别慌,今天我们就来通过超声知识,通俗地聊聊这个听起来吓人、实则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胆管错构瘤。
先搞懂:胆管错构瘤不是真肿瘤
肝内胆管错构瘤又称Von Meyenburg Complexe,VMC,病因尚未明确,可能由于胚胎发育后期肝内胆管系统中胆管板重构受阻的结果,属于胆管板畸形中的一种。也有可能是肝脏对炎症和缺血的一种继发性或反应性病变,可后天偶然获得。
它会引起症状吗?需要担心吗?
胆管错构瘤是一种肝脏的良性病变,本身几乎不会癌变,其实大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右上腹疼痛或不适,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胆红素异常,但血AFP、CEA一般正常。
超声怎么发现它?
当医生怀疑或需要评估肝脏情况时,超声检查通常是第一道也是最常用的筛查工具。它在发现胆管错构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胆管错构瘤在超声上通常表现肝脏包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内弥漫分布的不规则囊性病变,部分合并多发高回声结节及点状强回声伴彗星尾征。
· 肝内弥漫多发微小囊性病变,直径多数<1.5cm,囊壁较厚,形态不规则。
· 部分由于囊性病变过小,超声难以显示其内的无回声,仅能显示囊壁的界面,故表现为多发高回声小结节。
· 部分表现为肝内多发点状强回声伴彗星尾征。小囊性病变源自发育异常的胆管,由于某些特定大小的扩张胆管的多重反射所致,因此可表现为小灶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后方伴彗星尾征。
肝内散在多发小囊肿和散在的彗星尾征常常是本病具有鉴别意义的特殊征象。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图注: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内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合并多发高回声结节及点状强回声伴彗星尾征。
假如超声不能确定,可以做什么检查?
MRI:是诊断胆管错构瘤的最佳影像学手段。
MRCP呈“满天星”样改变是VMC特征性表现,而且可清晰显示囊性病灶与胆道系统不相通。若将超声和MRI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胆管错构瘤怎么治疗?
多数无需治疗,按照如下原则处理:
1.无症状时:
每6~12个月超声复查,避免油腻饮食,保持作息规律。
2.合并感染时:
使用抗感染治疗联合利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手术干预指征(仅5%患者需要):
直径>5cm压迫周围器官;
反复感染或疑似癌变;
合并Caroli病等复杂情况。
总结
√ 胆管错构瘤就像肝脏上的“小胎记”,是良性的、无害的。
√ 超声检查是发现它的简单有效方法,发现后不用焦虑,定期体检观察即可。
√ 记住!它和“恶性肿瘤”完全是两回事,保持平常心。
来源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作者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技科 吴丽娜医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