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患者背部和前胸胸骨疼痛3个月,胃镜检查后医生对巴雷特食管的诊断有争议。
病 例
患者女31岁,背部和前胸胸骨疼痛3个月,此前胃部不适时也后背痛。做了肠胃镜检查,肠镜未见异常,胃镜报告示贲门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体息肉,如图所示。
该医生未诊断巴雷特食管,但外院医生认为巴雷特食管诊断明确。
该患者是巴雷特食管吗?癌变概率多大?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吗?
附胃镜检查:
分析
正常食管是由鳞状上皮覆盖的,呈淡红色。Barrett食管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黏膜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变成橘红色的黏膜。Barrett食管的诊断主要根据胃镜和活检病理检查。
1、Barrett食管在胃镜下面表现:
1)齿状线,即食管下段鳞状上皮与胃的柱状上皮交界线,在正常情况下就是食管与胃交接处,两者是一致的。在Barrett食管时齿状线上移,齿状线距门齿的距离缩短。
2)在齿状线以下橘红色的黏膜上有栅栏状血管网。有栅栏状血管网说明该处还是食管,在食管上出现橘红色的黏膜,就是Barrett食管。
3)胃体皱襞末端与齿状线之间有橘红色的黏膜,这就是Barrett食管。
在胃镜下只能诊断“Barrett食管 可疑”,确诊有待活检病理检查证实。
2、病理检查
在胃镜下“Barrett食管可疑”之处进行活检,病理证实有柱状上皮细胞存在时,即可诊断为Barrett食管。若有肠上皮化生,尤其异型增生时更易癌变。
从胃镜检查来看,齿状线位置似乎上移,但胃镜检查报告单未描述齿状线位置与门齿的距离。胃体皱襞末端与齿状线之间似乎有一定距离,橘红色的黏膜,似有Barrett食管可能。正确的做法应该在此处活检,以病理来确定。
因此,综上所述,要考虑Barrett食管可能,但难以完全确定。
Barrett食管在胃镜下有三种形态:岛型、舌型、环型。环型又分为:短段型(病变长度 <3cm)、长段型(病变长度≥ 3cm)。
从图片来看,如果是Barrett食管,那属于环型Barrett食管,短段型。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就是相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食管腺癌。我国Barrett食管的癌变率和西方国家相近,为0.61%左右,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的Barrett食管发生癌变的风险比较大,约为7%。Barrett食管并发食管腺癌的危险因素:
1. 年龄>50岁
2. Barrett食管的长度进行性增加
3. 腹型肥胖
4. 重度吸烟史
主要是Barrett食管的长度,据研究长度 <1cm的患者中,进展为高度异型增生或者食管腺癌的风险极低;长度 >2cm的病变,长度每增加 1cm,其发生食管癌或高度异型增生的风险将增加 11%(高度异型增生就是早癌)。
另外,Barrett食管黏膜有肠上皮化生者,癌变概率也明显增加。
该患者Barrett食管长度不长,不会超2cm,因此,即使是Barrett食管目前的癌变风险也很低。
患者目前没有必要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建议明年复查一次胃镜,确定是否是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是否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若病变长度超过2cm或Barrett食管处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建议内镜下微创治疗。
Barrett食管本身并无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胃食管反流所引起,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还可以有胆汁。
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少数病人可以有背痛。治疗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强大抑酸,能控制其症状,但据目前大多数研究对Barrett食管黏膜本身没有改善作用。患者空腹或饭后胸骨后侧疼痛,可能是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所致,建议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治疗。
建 议
1. 一年后复查一次胃镜以明确Barrett食管,测量其病变长度,局部活检明确有无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根据情况以确定是否内镜下微创治疗。
提示
Barrett食管有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病程时间的延长病变长度会增加,癌变概率当然也会随之增高,但大多数病人增长速度很慢,尤其短段型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是胃镜下射频消融治疗、食管黏膜剥离术,当然不能完全控制病变的进展,尤其射频消融治疗,术后有复发可能,微创手术又有食管狭窄等副作用。
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是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就是贲门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下段黏膜,少数演变为Barrett食管,目前有微创手术主要是Nissen胃底折叠术,重建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活瓣,以抑制胃食管反流,可用于有严重胃食管反流症状且内科治疗无效者。
作者: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王伯军
文章首发自王伯军大夫谈消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