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胰腺癌高危人群定义与筛查共识:谁需要胆胰内镜评估?| 鼓楼领学①

2025-09-0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banner.png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中国医学论坛报携手消化领域“国家队”—— 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王雷教授团队,重磅推出“15天胆胰内镜诊治能力提升——胰腺癌早筛与癌前病变内镜管理专项”。11位资深专家倾囊相授,将从胰腺癌早筛基础、癌前病变管理、疑难病变鉴别诊断到前沿技术创新应用4大模块开展云上“带教”带内镜医生吃透胆胰内镜核心技能

王雷简介.png

李洪祯简介.png

阅读要点提示:

胰腺癌早期筛查应重点关注以下四大高危人群:遗传性风险个体、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以及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对于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临床高度怀疑恶变的病例,可考虑采用侵入性胆胰内镜技术(如ERCP或EUS)进行进一步评估。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不足10%。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且缺乏特异性表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并实施合理筛查。胆胰内镜(EUS、ERCP)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很多医生常面临以下困惑:哪些患者真正需要这些检查?如何平衡筛查的获益与风险?本文将具体介绍胰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筛查策略及胆胰内镜的适用标准,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PART.01
四大高危人群:谁需要重点筛查?


2021年,由我中心牵头组织国内胰腺疾病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2021,南京)》是国内首个针对胰腺癌早期筛查的共识意见1。该共识明确了胰腺癌筛查的四大高危人群: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及胰腺囊性肿瘤患者


遗传性高危个体指一级亲属有胰腺癌病史或携带已知易感基因突变(如STK11、CDKN2A、BRCA1、BRCA2、ATM、APC等)的人群,其胰腺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新发糖尿病(尤其50岁以上、无家族史但短期内出现血糖异常升高且难以控制的患者)可能与胰腺癌相关,需警惕2
慢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遗传性胰腺炎(如PRSS1突变携带患者),因长期炎症刺激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部分胰腺囊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恶变潜能,需要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NET)以及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其中,MCN、SPN、cNET和主胰管型IPMN,由于恶变风险较高,一经确诊即建议手术切除。然而,临床实践中准确鉴别胰腺囊性肿瘤的具体类型仍存在较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分支型IPMN作为胰腺癌筛查的重点监测对象,其随访策略需结合是否存在高危征象(如胰管扩张>5mm、壁结节或囊实性成分等)进行个体化评估,以动态监测其癌变风险。

 图片1.png

图1: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处理决策流程图[引用自《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2021,南京)》1]


PART.02
筛查策略:常规影像学与胆胰内镜的合理选择


在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体系中,目前推荐采用以影像学检查为核心,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综合筛查策略。其中,增强CT和MRI/MRCP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具有高分辨率、良好可重复性等优势,可清晰显示胰腺实质病变及胰管系统的细微结构改变。血清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作为辅助手段,但其特异性有限,需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当上述检查发现可疑胰腺占位性病变、胰管异常扩张或胰管狭窄等异常征象时,则需进一步采用更具诊断价值的侵入性胆胰内镜技术进行明确诊断。


超声内镜(EUS)在胰腺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近距离观察胰腺实质及周围组织结构,且不受肠腔气体干扰,显著提高了成像质量。研究表明,EUS对小胰癌(直径<2cm)的检出敏感性可达94.4%,对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甚至可识别2~5mm的微小病灶3。近年来发展的造影增强谐波EUS(CH-EUS)和实时弹性成像技术,通过评估病灶的微血管灌注特征和组织硬度参数,可将胰腺癌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4。此外,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技术(EUS-FNA/FNB)能精准获取病变组织,其诊断敏感性达85%~95%,已成为胰腺占位性病变病理确诊的金标准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胰腺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主胰管狭窄、不规则扩张等胰管系统异常的精细评估。通过ERCP可收集胰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其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约为50%~60%。近年来,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ERCP获取的胰液还可用于KRAS、GNAS等基因突变检测,以及肿瘤标志物和甲基化标志物分析,显著提高了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胰管镜作为ERCP的重要辅助技术,可实现胰管腔内的直视检查。胰管镜可360°全景观察胰管黏膜,对胰管内病变如IPMN的检出敏感性达90%以上。通过胰管镜可清晰辨识IPMN的乳头状结构、血管形态等恶性特征进行视觉诊断5,并能精确定位可疑病灶进行靶向活检6。结合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等新技术,可实现对胰管上皮病变的实时在体病理学评估,显著提高了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


PART.03
胆胰内镜的适用指征:何时需要介入?


在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体系中,胆胰内镜技术(EUS、ERCP)因其为侵入性检查,且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并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普遍推荐,其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指征。


这类侵入性检查通常仅适用于以下特定情况:

① 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可疑恶性征象,如胰管不规则狭窄伴上游显著扩张(胰管直径>5mm)、胰腺实性结节(尤其伴强化异常);

② 明确的癌前病变出现进展特征,包括主胰管型或混合型IPMN(尤其伴有壁结节或主胰管扩张>10mm)、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出现实性成分或快速增大;

③ 其他高风险特征如囊性病变与主胰管相通、血清CA19-9等肿瘤标志物进行性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后),但常规影像学检查阴性者。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决策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年龄、合并症、病变生物学特征等多重因素,并建议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进行个体化评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和新型分子标志物(如液体活检)的发展,胆胰内镜的应用时机和指征正在不断优化,以期在减少过度检查的同时提高早期诊断率。


Take Home Message

1. 胰腺癌筛查需重点关注四大高危人群:有胰腺癌家族史或遗传易感基因突变者、新发糖尿病(尤其50岁以上血糖控制困难者)、慢性胰腺炎(特别是遗传性)患者,以及具有恶变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如IPMN、MCN)患者。

2. 常规影像学(增强CT或MRI)联合标志物是筛查基石,胆胰内镜需严格把握指征。

3. 胆胰内镜应用需综合评估患者风险获益比,针对患者特点优化筛查策略,避免过度检查。


互动问题

1.(单选)下列哪类新发糖尿病患者应警惕胰腺癌可能?

A. 20岁,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

B. 55岁,无家族史,血糖骤升且难以控制

C. 45岁,妊娠期糖尿病


2.(多选)侵入性的胆胰内镜检查(如ERCP/胰管镜/EUS-FNA)的适用情况包括?

A. 慢性胰腺炎常规年度筛查

B. IPMN伴主胰管扩张>10mm

C. CA19-9持续升高但CT未见异常


结果明日公布
明日预告

鼓楼领学②| 从“小胰癌”到“早期胰腺癌”, EUS技术的未来方向

作者:南京鼓楼医院  王雷

点击图片返回专题
image.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