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关注肺癌新进展,追寻新药研究进程,提高医疗人文素养,做医生一样都不能少。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医学进步和人文关怀正在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11月17日,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根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抗肺癌医药研究日新月异,犹如“海啸持续爆发”。他同时呼吁加强人文关怀,既要救治患者,也要带去“有温度”的医疗。
1.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高,关注度也很高,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肺癌的现状?
学术期刊《中国癌症研究》2018年2月刊文称,2014年统计显示,在我国各类肿瘤当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新发病率每10万人78.2例,死亡率每10万人62.6例,给中国带来沉重负担。相对而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肺癌发病率持续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肺癌的预防和筛查,以及数十年来的控烟举措。
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曾指出,我国肺癌患者确诊时80%已是中晚期,总体5年生存率仅15%-17%。而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70%,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减少肺癌死亡率的关键。一期肺癌经过外科治疗,生存率可达90%。林根教授认为,防治肺癌,控烟迫在眉睫,只有提早预防肺癌高危致病因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降低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预防肺癌需要重视,肺癌的治疗上则捷报频传。国内抗肺癌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令人可喜。林根教授表示,在肺癌救治领域,中国为全世界贡献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涌现出Tony Mok教授、吴一龙教授、陆舜教授、张力教授和程颖教授等一批权威专家,他们主导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足以改变临床实践,加强了中国在全球肺癌领域的话语权。
另外,我国抗癌药物研发捷报频传,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小分子药物等领域的“中国制造”着实令人可喜。
林根教授谈到:“2018年是中国免疫治疗元年。”因为,中国自主研发的PD-1和PD-1单抗即将上市,并且,K药(Keytruda)和O药(Opdivo)也都已经在中国上市,未来还有T药(Tecentriq),这些将给中国肺癌患者带来极大利好,改变中国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
免疫治疗之外,中国在靶向治疗上也有建树,在EGFR通路上开展了多项研究,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而且很早以前,中国就曾探索过A+T的联合治疗模式,新的抗靶点药物可能逐步扩展肺癌靶向治疗领域。此外,中国在小分子药物和生物类制药也有建树,在联合治疗和扩展适应证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
2. 吴一龙教授曾提到:“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未来晚期肺癌实施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给未来探索更多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可能性。”您认为在联合治疗中,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扮演何种角色?
林根教授表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癌的治疗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可以和化疗,靶向联合,也可以和免疫治疗联合,比如贝伐珠单抗,适应证很广。”
贝伐珠单抗2004年2月首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是全球首个批准的靶向作用于VEGF的药物。之后陆续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脑胶质瘤、卵巢癌、宫颈癌等适应证,目前也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用于7种实体肿瘤治疗,使超过300万患者获益。林根教授表示,贝伐珠单抗在福建省肿瘤医院使用多年,联合化疗效果很好。
3. 刚刚结束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肺癌领域也发布了若干重要研究,ESMO大会还推出了《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您最关注的肺癌诊疗最新进展有哪些?
肺癌领域知识更新非常快,国际学术大会总能带来信息的冲击。林根教授表示,在2018年9月举行的WCLC上,Scott Antonia教授公布了Pacific研究的总体生存率(OS)数据,表明Durvalumab疗法在大幅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同时,也显著改善了总体生存率。该研究已经在《NEJM》上发表。林根教授赞其为“革命性的”,是“一场持续爆发中的海啸”。
4. 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中青年专家,是否有过来自患者的信任或期待,引发您的思考?
医药科技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也要注重人文关怀。“我觉得生活没有尊严,生活没有任何意义”——曾有患者对林根教授说过这样一番话,令他印象深刻,促使其立志要提供“有温度”医疗服务。
林根教授:“我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有个患者是晚期肠癌,侵犯到腹壁,反复高烧。肯定有感染。我们反复找感染灶,查了很多,却找不出来。后来发现是侵犯到腹壁了。最后形成了破溃,形成一个窦道,粪便就从伤口里面流出来了。”
“这个患者其实整体状况还可以的,但他当时跟我说,‘医生啊,有没有人有办法,能让我很安静地‘过去’?因为我觉得生活没有尊严,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他指着那个漏口说,我觉得自己非常脏,粪便从身体漏出来。他说,我这样活得有价值吗?这样活得有意义吗?”
“我当时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一句话能打动他,劝服他,让他鼓起勇气,积极接受治疗。”
有感于此,林根教授说:“医学不单单是技术,更是有温度的技术,是有人文的技术。”如今遇到首诊患者,林根教授一般会留出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首次医患沟通,把应该怎么做,医生计划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与患者详细交流。
5. 在中国医疗整体大环境下,要想践行人文医疗,会面临哪些挑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原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坦承,中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再加上中国大医院医生普遍面临科研和临床的双重压力,常令一线医护人员不堪重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践行人文医学,充分开展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
“医患交流非常关键。诊疗的内涵绝不局限于用药,其实从第一次医患接触就已经开始做诊疗了,而且将显著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及其对诊疗的依从性,”林根教授说,“现在很多医生,包括我自己,接收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留给患者的时间是有限的。人文关怀,真的需要将心比心。要真心的沟通,需要时间。”
专家简介
林根教授
林根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兼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CSCO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JCO审稿专家、JCO肺癌中文版编委会委员;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在Annals of Oncology、JTO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