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COVID-19
1、5月1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英国一项用IL-6抑制剂tocilizumab治疗COVID-19重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在2020年4月23日至2021年1月24日期间,共4116例成年患者被纳入tocilizumab的评估试验中,3385例(82%)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tocilizumab组分入2022例患者,标准治疗组2094例患者。
结果显示,tocilizumab组中621例(31%)及标准治疗组729例(35%)患者在28天内死亡[相对危险度(RR)为0.85,p=0.0028]。这一现象在各个亚组中一致,包括接受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使用tocilizumab的患者28天内出院率更高(57%vs 50%,p<0.0001)。tocilizumab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机械通气和死亡的概率(35%vs 42%,p <0.0001)。
该研究的结论是,tocilizumab提高了COVID-19生存率并改善了其他临床结局。
2、5月14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关于英国评估COVID-19入院患者进行恢复期血浆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该研究共入组了2020年5月28日至2021年1月15日期间有资格接受恢复期血浆治疗的11558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标准治疗组(5795例)及恢复期血浆治疗组(5763例)。主要研究结果为28天死亡率。
结果显示,恢复期血浆治疗组有1399例患者(24%)在28天内死亡,标准治疗组有1408例患者(24%)在28天内死亡,两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相对危险度(RR)为1.00,95%可信区间(CI)为0.93~1.07,p = 0.95]。恢复期血浆治疗组中3832例(66%)患者28天内出院,标准治疗组中3822例(66%)患者28天内出院,两组患者的28天内出院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RR为0.99, 95%CI为0.94~1.03,p = 0.57)。在那些没有随机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组5493例患者,标准治疗组5448例患者)中,恢复期血浆治疗组符合进展到有创机械通气或死亡的复合终点的患者为1568例(29%),标准治疗组符合进展到有创机械通气或死亡的符合重点的患者为1569例(29%),两组符合进展到有创机械通气或死亡的复合终点的患者比例没有显著差异(RR为0.99,95%CI为0.93~1.05,p = 0.79)。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通过高滴度恢复期血浆治疗不能改善其生存率或其他预定的临床结局。
3、5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在南非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人群中评估ChAdOx1 nCoV-19疫苗(AZD1222)的安全性和预防效力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从2020年6月24日至11月9日,该试验纳入了2026名HIV阴性的成人参与者(中位年龄,30岁);分别有1010例和1011例参与者接种了至少一剂安慰剂或疫苗。两组分别间隔21~35天接种第二剂疫苗或安慰剂(0.9%氯化钠溶液)。接种第二剂后,研究者对25例参与者的血清样本进行了针对原始D614G病毒和B.1.351变异株的假病毒和活病毒中和试验。主要终点是安全性以及在接种第二剂后14日及之后,疫苗对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的预防效力。
结果显示,假病毒和活病毒中和试验表明,疫苗接种者的血清样本对B.1.351变异株的抵抗力超过安慰剂接种者的血清样本对其的抵抗力。在主要终点分析中,717例安慰剂接种者中的23例(3.2%)和750例疫苗接种者中的19例(2.5%)患轻度至中度COVID-19,因此其总体预防效力为21.9%[95%置信区间(CI)为-49.9~59.8]。在患COVID-19的42例参与者中,39例(在有测序数据的41例参与者中占95.1%)是由B.1.351变异株引起;作为次要终点,疫苗对该变异株的预防效力为10.4%(95% CI,-76.8~54.8)。疫苗组和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平衡。
该研究的结论是,两剂ChAdOx1nCoV-19疫苗接种方案未能预防B.1.351变异株引起的轻度至中度COVID-19。
4、5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NVX-CoV2373 COVID-19疫苗对B.1.351变异株的预防效力的研究。
在南非进行的该项2a-b期试验中,将18~84岁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成人参与者或医学上稳定的18~64岁HIV阳性参与者随机分组,两组分别接种两剂NVX-CoV2373疫苗(添加50 μg Matrix-M1佐剂的5 μg重组刺突蛋白)或安慰剂。该试验共纳入了4387例参与者。主要终点是安全性以及无SARS-CoV-2感染史的参与者接种第二剂后7日或之后,疫苗对实验室确诊的有症状COVID-19的预防效力。
结果显示,基线时,约30%的参与者为SARS-CoV-2血清反应阳性。在2684例基线血清反应阴性的参与者(94%为HIV阴性,6%为HIV阳性)中,疫苗组15例参与者和安慰剂组29例参与者罹患主要为轻度至中度的COVID-19[疫苗效力为49.4%,95%置信区间(CI)为-6.1~72.8]。在HIV阴性参与者中,疫苗效力为60.1%(95% CI为19.9~80.1)。在41个测序的分离株中,38株(92.7%)为B.1.351变异株。在HIV阴性参与者中,疫苗对B.1.351的效力为51.0%(95% CI为-0.6~76.2)。在疫苗组中,初步局部和全身性反应原性事件较常见;两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均罕见。
该研究的结论是,NVX-CoV2373疫苗可有效预防COVID-19,且在HIV阴性参与者中表现出较高效力。大多数感染是由B.1.351变异株引起。
5、5月22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非洲大型COVID-19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临床研究。
这项研究纳入非洲大陆6779例接受ICU治疗的COVID-19患者(年龄18岁或以上),主要研究终点是30天内的住院死亡率,并研究与这些成年患者死亡率相关的因素。
结果显示,入院30天之内的院内死亡率为48.2%。与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IV感染、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及入院时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皮质醇激素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益处。但与患者性别无关。
研究还显示,非洲国家重症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高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的重症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
6、5月26日,《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在线发表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两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对成人COVID-19感染的保护效力评价》的研究。报告依据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总结分析了中国生物所属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BIBP)、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WIBP)新冠灭活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等Ⅲ期临床试验结果。
研究受试者为18岁及以上人群、既往没有SARS-CoV或新冠病毒或MERS感染史(现场询问)。每个受试者随机获取由独立统计学家生成的研究编号(每种疫苗/安慰剂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并随机分配到分别为铝佐剂组、新冠疫苗WIV04组和新冠疫苗HB02组中的任何一组(1:1:1比例)。受试者在第0天和第21天接受两次肌肉注射。研究中对受试者进行新冠及相关症状的知情告知,并通过研究者主动随访(每周打电话)、受试者主动报告、哨点医院主动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病例监测。
本项目对46270名受试者进行了筛选,其中共40411名受试者被随机分至铝佐剂组(13471人),WIV04组(13470人),HB02组(13470人)。最终40382名受试者完成了首次注射:铝佐剂组13458人,WIV04组13459人,HB02组13465人;39223名受试者完成了第二剂注射,每组的受试者分别为13071人、13066人和13086人。
总体而言,研究期间非征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WIV04组、HB02组和铝佐剂组分别为48.3%、46.1%和50.5%。随访期间共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201起(3级或以上),3组发生率分别为WIV04组0.5%,HB02组0.4%,铝佐剂组0.6%,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物两款新冠灭活疫苗两针接种后14天,能产生高滴度抗体,形成有效保护,且全人群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9%以上。WIV04疫苗组保护效力为72.8%,HB02疫苗组的保护效力为78.1%。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多为注射部位疼痛,程度轻,具有一过性和自限性。
7、5月2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评估BNT162b2 COVID-19疫苗在青少年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
这是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2260名12至15岁的青少年接受了注射,1131人注射了BNT162b2,1129人注射了安慰剂。比较疫苗对12-15岁以及16-25岁人群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似,12至15岁的队列中注射疫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短暂的轻度到中度反应性,包括注射部位疼痛(79%~86%)、疲劳(60%~66%)和头痛(55%~65%),无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且从接种第二剂后的中和抗体滴度来看,对于12-15岁人群的预防效力高于16-25岁人群。对于既往无SARS-CoV-2感染证据者,接种第二剂7天后疫苗组未发现确诊病例,而安慰剂组有16例确诊。提示对于12-15岁人群,BNT162b2 COVID-19疫苗安全且有效。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小璐编译,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