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年3月13日,一年一度的“The Art of Oncology CSCO-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以下简称“AOO”)于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同步启幕,以波澜壮阔的肿瘤盛事开启了新一年的奋进之旅。本届AOO主题为“融时代智慧,探医学之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赫捷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樊嘉院士,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徐瑞华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前任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部主任李进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AOO全体大会中,多位院士及众多肿瘤学领域名家共同出席会议,三地会场隔空联动、同频共振,盛况非凡。院士领航,以未来视角眺望肿瘤学发展方向;名家盘点,全维度呈现2020年六大瘤种领域中国贡献;专题讨论,聚焦前沿技术,集结百家智慧,演绎头脑风暴,生动诠释“肿瘤治疗艺术”的丰富内涵。本文与您共同回顾主会场精华,共享学术盛宴。
开局之年,肇启新章
规范为基石,创新中转化,艺术里升华
会议致辞
赫捷院士对大会的盛况表示祝贺,并强调,肿瘤治疗追求艺术应与重视规范并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核心宗旨也是致力于推行肿瘤治疗的规范化。规范是艺术的前提,艺术是规范的升华,两者兼具将使肿瘤治疗趋于完美。高水平和创新化发展是国家对临床肿瘤学事业的总体要求。寄望国内专家共同努力,将肿瘤学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樊嘉院士对大会主题与初衷表示高度赞赏,并指出,肿瘤学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离不开转化研究的大力开展、离不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也是“肿瘤治疗艺术”的重要内涵。创新成果落地实践后,仍需以规范来约束临床,从而为患者带去最大化获益。相信本次会议将对不同肿瘤领域的医生和研究者各有裨益!
徐瑞华教授对赛诺菲公司多年来为中国肿瘤学发展贡献的力量予以高度评价,并表示,肿瘤治疗的发展需要融合创新,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多方联动。本届会议主题为“融时代智慧,探医学之艺”,高度契合了数字化、智慧医疗背景下肿瘤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期待会议学术内容对学科进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吴一龙教授表示,非常欣慰看到赛诺菲公司携手CSCO共同主办的AOO自2012年首届举办持续至今,参与和推动了中国肿瘤学壮大之路的十年变迁。AOO每一届都保持了高水准,且一年更比一年强。殷切祝愿中国肿瘤学事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赛诺菲中国心血管及成熟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菁女士对与会专家多年来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多年来,中国市场与中国肿瘤学事业同成长,未来仍将一如既往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以创新的理念、前沿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更好地造福中国患者、助力学术进步!
左右滑动查看致辞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
赫捷院士、樊嘉院士、徐瑞华教授、吴一龙教授、刘菁女士
启动仪式
为及时传递肿瘤领域最新进展,促进不同癌种领域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CSCO-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召开。希望通过集结国内肿瘤领域内专家力量共谋AOO盛举,助力我国肿瘤防控事业向前迈进!在多位专家及嘉宾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AOO全体大会的启动仪式隆重进行。参与启动仪式的嘉宾除赫捷院士、樊嘉院士、徐瑞华教授、吴一龙教授、李进教授五位大会主席外,还包括蔡三军教授、陈敏山教授、顾晋教授、江泽飞教授、季加孚教授、梁军教授、邵志敏教授、王锡山教授、张苏展教授、周彩存教授、周俭教授,以及赛诺菲中国心血管及成熟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菁女士、赛诺菲中国医学部负责人谷成明博士、赛诺菲中国肿瘤及血液移植业务团队负责人黄晓曦女士。(注:启动嘉宾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会场,嘉宾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北京
上海
广州
参与启动仪式的嘉宾有:赫捷院士、樊嘉院士、徐瑞华教授、吴一龙教授、李进教授、蔡三军教授、陈敏山教授、顾晋教授、江泽飞教授、季加孚教授、梁军教授、邵志敏教授、王锡山教授、张苏展教授、周彩存教授、周俭教授(专家排名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以及赛诺菲中国心血管及成熟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刘菁女士、赛诺菲中国医学部负责人谷成明博士、赛诺菲中国肿瘤及血液移植业务团队负责人黄晓曦女士。
院士领航,仰望星空
与未来对话,与时代同行
第一篇章
医者无疆 高山流水—院士论坛
肝癌的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新策略
樊嘉院士立足我国肝癌疾病负担和诊治现状,着眼于调控免疫微环境对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巨大潜力,基于中山医院团队前期在肝癌免疫微环境细胞成分、调控因子、异质性、可塑性等方面的一系列探索成果,结合2020年以来国际上相关的高级别研究证据,强调了联合方案将是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并指出,未来应充分利用并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免疫微环境为突破点,发现更多治疗靶点,基于微环境动态发展规律,探寻出更加精准的干预时机和治疗敏感性预测方法。
樊嘉院士
虚拟人体:手术规划预演的全新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赵沁平院士介绍了国内研究者在十年前就已开启的“可交互人体数字器官与虚拟手术研究”,虚拟手术技能训练在国内多家医院已成规模开展,手术规划预演也已被开创性地尝试。十年前,生物仿真技术被预测将为医药领域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十年后,虚拟患者被《科学美国人》评为“2020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有了虚拟人体试验,科研人员将能够对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快速、低成本的初步评估,从而大大减少试验所需活体人类受试者的数量。
赵沁平院士
生物医药创新动向和我国发展态势——
“十三五”回顾和“十四五”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院士系统回顾了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生物医药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重大品种研发成果显著、药物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抗疫斗争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时期、新要求,使我国新药创新能力进入世界第一梯队、形成一批国际前列的大型医药企业、形成结构完备且运行高效的国家新药创新体系、使自主研发药物能够完全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产生一批引领全球的原创性新药产品、推动生物医药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是2021-2035年我国新药研发的重要目标之一。
陈凯先院士
盘领域进展,赞中国贡献
立世界舞台,绎大国崛起
第二篇章
大家音粹 弦歌不辍—国音共鸣
该环节主持嘉宾: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部主任李进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梁军教授共同担任
2020年肺癌领域进展与中国贡献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主委周彩存教授从流行病学更新数据强调了中国沉重的肺癌疾病负担,欣慰的是,随着系统治疗快速进展,近十年来肺癌生存率不断攀升。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方兴未艾,早期辅助治疗卓有成效,新药不断涌现。NSCLC免疫治疗异军突起,显著改善患者生存,双药联用成大势所趋,联合化疗效果可期。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治疗初露锋芒,一线治疗生存期突破可喜,联合化疗成为疗效跨越关键策略。
周彩存教授
2020年胃癌领域进展与中国贡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学会胃癌专委会前任主委季加孚教授从五大方面宏观总结了胃癌领域进展。人工智能创新助力胃癌诊断突破,胃外科再添中国新证如日东升,围术期破局之路百花齐放,新靶点治疗欣欣向荣、改写晚期传统格局,全程管理新模式探索与时俱进。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基于CLASSIC研究数据,今年1月,经典药物奥沙利铂迎来了新的使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其胃癌适应证申请。RESOLVE、RAINBOW-Asia及RC48-ADC等多项中国研究者领衔的大型研究,以及《新冠疫情期间胃癌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的发布,都是2020年里耀眼的中国符号。
季加孚教授
2020年乳腺癌领域进展与中国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邵志敏教授基于中国研究者在2020年发表的多项重大成果,展望了其国际价值和引领的变革趋势。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图谱为中国甚至全球患者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乳腺癌将继续引领实体肿瘤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诊疗实践,强化升级与优化降阶策略。HER2阳性乳腺癌逐步实现分类而治。PARP抑制剂、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Fc段优化单抗等不同新药逐步涌现,为乳腺癌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多新选择。同时,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也有重要进展。CBCSG-010研究提示,在三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蒽环和多西他赛序贯方案的基础上同时联合使用卡培他滨,可将患者的5年DFS提高到86.3%,相对风险降低34%。PATTERN研究则提示,卡铂联合紫杉醇对比当时指南推荐的CEF-T方案在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提示,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依旧不可忽视。
邵志敏教授
2020年结直肠癌领域进展与中国贡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委会前任主委张苏展教授聚焦围术期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系统治疗、Biomarker主要进展及中国贡献四个方面展开报告。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大放异彩,获益趋势初显。免疫治疗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igh)mCRC一线治疗展现巨大潜力。循环肿瘤DNA(ctDNA)在围术期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估的应用再添力证。中国学者在肠癌领域贡献卓著,临床研究迈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新台阶,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张苏展教授
2020年肝癌领域进展与中国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周俭教授全面评价了中国肝癌管理的重要成果。中国诊疗规范英文系列陆续发表,中国专家正在引领国际肝癌管理。以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为代表的肝癌局部治疗中国方案大放异彩。晚期肝癌系统治疗中,中国靶向、免疫治疗药物成绩斐然。IMbrave150国际研究中,中国学者贡献不菲。初始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术前转化治疗初露曙光;靶向+免疫+GEMOX方案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客观缓解率(ORR)高达80%。多学科团队(MDT)模式下,围术期治疗方兴未艾。
周俭教授
2020年前列腺癌领域热点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CSCO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定伟教授回溯了前列腺癌精准探索之路,展望了未来前行方向。数十年来,我国前列腺癌诊疗紧跟时代步伐,并不断守正创新,成绩有目共睹。我们已拥有本土数据引领的中国指南,兼具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局限期和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愈发精细化,基因组学研究、分子分型探索、化疗的提前应用、新老疗法的联合等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其中,SPCG-14研究等多项研究显示,对于局限期前列腺癌,多西他赛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初露锋芒。对mCRPC患者,KEYNOTE-365研究提示,免疫治疗PD-1单抗联合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则初登舞台。未来,重视中西方异同、关注真实世界研究、加强循证医学探索、聚焦精准治疗发展仍是重要努力方向。
叶定伟教授
创新赋能,精无止境
集中国智慧,探肿瘤“重器”
第三篇章
百家琴鸣 守正出奇—时代新律
程颖教授
徐兵河教授
该环节主持嘉宾:吉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吉林省癌症中心主任、CSCO副理事长程颖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共同担任
专题讨论一:创赋未来
数字化及智慧医疗如何赋能肿瘤精准诊疗
现场掠影
任国胜教授连麦参与讨论
该环节在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CSCO副理事长/秘书长、CSCO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江泽飞教授的主持下,多位专家围绕数字化及智慧医疗如何赋能肿瘤精准诊疗参与讨论。参与讨论的专家包括: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委顾晋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委会主委沈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锡山教授及赛诺菲中国医学部负责人谷成明博士。讨论中,江泽飞教授与讨论专家一起,共同围绕数字化及智慧医疗未来在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医院管理、医疗管理、学科建设及行业推动(包括精准诊治、精准手术、结合多组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数字化及智慧医疗极具战略意义,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及“十四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数字化与医学结合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智慧医疗将极大助力肿瘤精准诊治前行。
专题讨论二:整合共赢
精准热浪下,MDT再定义与科学规范管理价值思考
现场掠影
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教授的主持下,专注于MDT与科学规范管理的精彩讨论开启。讨论嘉宾阵容强大,他们是: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癌多学科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学会大肠癌专委会前任主委蔡三军教授,辽宁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金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肿瘤防治中心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专科主任委员刘天舒教授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薛蔚教授。在讨论中,大咖们聚焦肿瘤MDT的发展方向发表观点、分享体会。他们表示,MDT提供了最佳治疗方案,并促进治疗方案的规范执行,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精准医学对MDT的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由传统的临床合作向教学和科研(包括基础医学、转化医学、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更多延伸和拓展,扩大参与MDT的学科队伍,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临床实践,使肿瘤诊治水平再上新台阶。
专题讨论三:解码创新
创新药研发步入快车道,各肿瘤领域临床实践趋势与展望
现场掠影
黄俊铭博士连麦参与讨论
该环节的主持专家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前任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多位专家围绕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研发以及临床实践优化方向进行了积极探讨。讨论专家分别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SCO肝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敏山教授,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中心主任、《肿瘤学年鉴》(Annal Oncology) 中文版副主编邓艳红教授,美国肿瘤外科医师协会国际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乳腺科主任廖宁教授和赛诺菲中国研发肿瘤领域负责人黄俊铭博士。该环节中,吴一龙教授和讨论专家们共同探讨了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领域新型药物研发的现在和未来。近二十年来,以小分子TKI、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Biomarker[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MSI]、ADC为代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引领了肿瘤系统治疗的风云变幻。同一基因突变在不同瘤种的研究仍需进行差异化设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在分子水平上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联合疗法仍将是重要探索方向。
立足前沿,引领未来
登精准新阶,赴黄金时代
会议总结
吴一龙教授和江泽飞教授对会议的精彩学术内容予以高度赞赏,三位院士高瞻远瞩,带领我们纵观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六位大家讲述2020年六大瘤种领域瞩目国际的中国故事,擘画新时期的奋斗蓝图;三大热点讨论中,与会专家积极贡献智慧,共谋肿瘤学黄金时代的精准升阶之路。吴一龙教授总结道,立足前沿、引领未来是本届AOO对肿瘤治疗艺术最生动的诠释!
江泽飞教授、吴一龙教授
全体大会之后,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前列腺癌、外科学、肿瘤VTE、院长论坛、药学论坛、领导力论坛十大领域分会场也于13日下午成功召开,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后续分会场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 审校)
扫描左侧二维码
进入AOO会议专区
MAT-CN-2103580-v1.0-03/20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