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结肠息肉种类繁多,如何处理和随访?

2020-05-27作者:论坛报芊蔚资讯
结肠癌结肠息肉

很多人进行肠镜检查时,都会或多或少发现息肉,一般会当场切掉送去活检。那么活检结果是什么意思呢?不同的肠息肉的随访要求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通常说的肠镜检查,多是指结肠镜检查,它可以检查从肛门到末段回肠的下消化道,对肠管的观察直观准确,可以在直视下取组织活检,并对某些肠道疾病进行内镜下的治疗,如结肠息肉、早癌等。
结肠息肉是指高于周围结肠黏膜凸向肠腔的隆起物。结肠息肉通常无症状,但可能发生溃疡和出血,直肠的息肉可导致里急后重,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结肠息肉可能是肿瘤(如腺瘤),也可能不是(如炎性息肉)。接下来我们将总结结肠息肉和息肉样病变的特征与处理。

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是指非肿瘤性腔内黏膜隆起物,分为以下几类:

炎性假息肉

炎性假息肉是指局限性或弥散性炎症,不会转化为肿瘤。但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炎性假息肉周围可能有异型增生。如果假息肉成群出现,务必仔细留意活检区域。

处理

如果没有出血、梗阻等症状,就无需切除。针对基础炎症给予治疗即可。

脱垂型炎性息肉

脱垂型炎性息肉是由于肠蠕动引发的创伤导致黏膜被牵拉、变形、扭转,可导致局部缺血和固有层纤维化。

处理

如果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有症状则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合并直肠脱垂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错构瘤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是指由该部位正常存在的组织生长成的紊乱肿块,分为以下几类:

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是错构瘤性病变,在儿童期更常见。散发型结肠幼年性息肉在10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2%,通常是孤立病变,不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幼年性息肉病综合征(JP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是遍布胃肠道的多发性错构瘤性息肉。JPS患者发生CRC(结直肠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

处理

若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或经直肠脱出,则需切除。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治疗。

Peutz-Jeghers息肉

该息肉是腺上皮的错构瘤性病变,通常为良性,但可能进行性生长,继而产生症状或恶变。Peutz-Jeghers息肉多与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有关,PJS患者发生胃肠道癌症和非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增加。

处理 

应予以切除。

错构瘤性息肉还包括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和PTEN错构瘤肿瘤综合征,较罕见,不详述。

锯齿状息肉

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异质性、恶变可能性不一的息肉。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结肠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结构正常、具有增生性特征的锯齿状息肉,由正常细胞排列成典型的锯齿状,没有异型增生。小的直肠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似乎不会增加CRC的风险,小的远端增生性息肉是否会增加近端肿瘤的风险尚不确定。

处理  增生性小息肉通常会在内镜检查中用活检钳取活检或切除,如果大息肉具有无蒂锯齿状息肉的某些组织学特征,特别是位于右半结肠,应完整切除。

随访  在美国等提倡CRC筛查的国家,推荐对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小型(<10 mm)增生性息肉患者在10年后行结肠镜复查。在其他国家,推荐不再行结肠镜检查,因为这类息肉没有发生异时性肿瘤的风险。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无蒂锯齿状息肉(SSP-等同于SSA

这些息肉表面光滑,有时看似「云雾状」,常为扁平状或无蒂,可能覆盖有黏液。常有异型增生。

处理 

均推荐完整切除。但是,由于其无蒂且边界不清,所以需小心谨慎以确保在内镜下将病灶完整切除。

随访

复查间隔时间取决于息肉大小和组织学表现。

  • 没有异型增生且<10 mm的SSA/SSP按低危腺瘤处理,首次结肠镜复查在5年后进行。

  • 伴有异型增生或≥10 mm的SSA/SSP以及TSA按高危腺瘤处理,首次结肠镜复查在3年后进行。

锯齿状息肉病综合征(SPS)

也称增生性息肉病综合征(HPS),是一种以多发、大型和/或近端锯齿状息肉为特征的罕见疾病。息肉可能大而扁平,常沿结肠袋皱襞嵴分布。息肉表面往往有黏液和残渣附着,所以很难与周围正常结肠黏膜区分。SPS患者发生CRC的风险可能增加。由于SPS的遗传学基础不详,所以我们不常规推荐基因检测。

SPS的临床诊断要求符合以下WHO标准中的1条或多条:

  • 乙状结肠的近端至少有5个锯齿状息肉,其中至少2个≥10 mm。

  • 乙状结肠的近端有任意数量的锯齿状息肉,且有一级亲属患SPS。

  • 超过20个任意大小的锯齿状息肉遍布整段结肠。

处理 

SPS患者及其家人的处理方法尚不明确,但≥1 cm的息肉应完整切除。

随访

后续结肠镜检查的间隔取决于息肉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同期腺瘤的数量,但通常应该每1-3年检查1次。针对SPS患者的一级亲属,推荐在40岁左右开始筛查,或是比家族中SPS最早发病年龄早10年开始筛查。如果没有发现息肉,推荐继续每5年复查1次。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结肠最常见的肿瘤性息肉,通常无症状,多见于男性。年龄增长是结肠腺瘤的危险因素,而且无论腺瘤的大小和组织学如何,年龄增长都与腺瘤内发生高级别异型增生有关。BMI增加也会增加结直肠腺瘤的风险。腹型肥胖(指腹部内脏脂肪组织增多)可能比BMI和腰围更能预测男性和女性的结直肠腺瘤风险。缺乏身体活动也是危险因素。

大部分小型息肉生长极为缓慢,完全消退的情况不常见。只有≤5%的腺瘤经过7-10年会进展为癌症。进展期腺瘤(>10 mm、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或有绒毛成分)的癌变风险更高。

处理:腺瘤应予以完整切除。小腺瘤采用活检钳即可完整切除,而大腺瘤则需圈套切除,可结合或不结合电凝或先进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如果内镜下无法切除,需要手术切除。

随访

低危腺瘤

低危腺瘤定义为1-2个管状腺瘤且均<10 mm。如果结肠镜检查仅发现1-2个小型(≤10 mm)管状腺瘤,则应在5~10年后进行首次结肠镜复查,后续复查的时机取决于首次复查的结果:

  • 如果首次结肠镜复查未见腺瘤,且无其他CRC危险因素(例如,1名一级亲属在60岁之前或2名一级亲属在任意年龄出现CRC或高危腺瘤),则应在10年后再次进行结肠镜复查。

  •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低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5年后进行。

  •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高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3年后进行。任意一次检查发现高危腺瘤的患者似乎会一直处于高危状态,之后所有结肠镜复查的间隔都应较短(如3-5年)。

高危腺瘤 

符合下列任一条件即为高危腺瘤:

  • 至少3个腺瘤

  • 进展期腺瘤:

  • ≥10mm的管状腺瘤或

  • 组织学有绒毛状成分或有高级别异型增生的腺瘤

任意一次检查发现高危腺瘤的患者,之后随访的间隔都应缩短。有人提出将高危腺瘤的现行定义修改为腺瘤≥20 mm或高级别异型增生,但需要进一步验证。  

  • 首次复查:首次结肠镜检查发现高危腺瘤(≥10 mm、绒毛状成分或高级别异型增生)或3-10个腺瘤的患者,应在3年后进行首次结肠镜复查。腺瘤>10个的患者应接受遗传性CRC综合征的评估,并在3年内接受结肠镜复查。

  • 后续复查:后续结肠镜复查的时机取决于首次结肠镜复查的结果:

  •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未发现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5年后进行。任意一次检查发现高危腺瘤的患者似乎会一直处于高危状态,之后所有结肠镜复查的间隔都应较短。

  •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低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5年后进行。

  • 若首次结肠镜复查发现高危腺瘤,则下次结肠镜复查应在3年后进行。

其他息肉

多种黏膜下病变都会导致被覆黏膜呈息肉样,这些病变包括:淋巴聚集、脂肪瘤、平滑肌瘤、肠壁囊样积气症、血管瘤、纤维瘤、息肉样内分泌肿瘤、神经束膜瘤/成纤维细胞息肉、直肠类癌和转移灶。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