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儿科硕士 孔令凯
这个奇怪的病例
这是一位27天的足月健康男婴,每2-3小时给予105ml母乳或者奶粉喂养,孩子出现频繁的、非胆汁性(就是没有黄绿色的胆汁)的呕吐。
孩子检查挺健康的,查血、生化都正常,只是腹部X线片显示胃区域有明显的充盈缺陷问题,胃区域模模糊糊的,如下图红色圈所示。造影也提示这个问题。
这种情况下,给予禁食、洗胃(4小时一次)处理,洗出来白色、半固体凝结状物,48小时后就没有这种物质了。之后再次进行消化道造影,提示结构正常,孩子恢复进食,不再呕吐,之后出院。
出院20天后,再次出现呕吐表现,呕吐白色凝结物,如下图所示,腹部X线提示胃内模糊杂乱不清。
家长说给孩子每天混合喂养,医生计算后发现,孩子每天摄入的总奶量在224ml/kg。意思是孩子体重4.5kg,每天喝奶量在4.5X224=1008ml。
这次没有禁食,给孩子喝电解质溶液,孩子不吐,第二天复查腹部X线就正常了,医生考虑这次是喂得太多了,导致的呕吐,将喂养量减少到150ml/kg,孩子能耐受,出院了。
3周后,再次出现类似表现和腹部X线,更换深度水解奶粉喂养,孩子能耐受,但是偶尔还会有小量的呕吐,只是就吐奶,没有凝结的固体成分了,孩子体重增长正常。
到孩子7月龄大的时候,没有呕吐、反流的表现了,孩子完全正常。
这不是深度水解奶粉治疗好的吗?为啥不考虑牛奶蛋白过敏问题呢?
因为牛奶蛋白过敏时,孩子过敏后,接触到牛奶蛋白(奶粉)后,就应该出现问题,而不是出现一段时间,正常一段时间,然后再出现。
这个孩子一直没有停奶粉喂养,所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这个诊断为乳(源性)肠胃结石(lactobezoar ),因为这个宝宝问题只在胃里面,更准确的说法是乳(源性)胃结石。
该病在1959年被首次报道,目前为止被报道的病例不到100,胃肠内结石是乳蛋白和黏液凝结成的半固体。大部分病例是单发,反复出现的很少。
P.S.仅有100例,可能和孩子出现呕吐问题,洗洗胃就好了,以后不发病了,不知道这个问题,没有报道有关。还可能和当成其他疾病治疗有关。
孩子除了呕吐外,还会有腹胀、腹部包块等表现,严重的因为呕吐太厉害,导致休克、电解质紊乱,极少出现胃穿孔。
婴儿早期出现,大部分在3月龄前出现以上症状,排除其他问题,腹部x线提示胃部模糊斑驳表现(下图),可以诊断。
具体原因还不清楚。可能和早产和配方奶都有关系。
比如该问题大部分都发生在早产儿,其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胃排空慢,导致蛋白在胃内凝结成凝乳。
新生儿或早产儿的胃蛋白酶含量低,影响蛋白降解,容易出现凝乳,当孩子3月龄大时,胃蛋白酶达到成人的一半时,这个问题就基本不会发生了。
使用奶粉时,因为其酪蛋白比较高,更容易形成凝乳,使用的早产儿奶粉,能量高,减慢胃排空等等。
没有明确的治疗规范,在没有出现胃穿孔前,都是保守治疗就行了,等孩子成熟了,这个问题就没有。极少情况才会出现胃穿孔,所以,基本都是保守治疗。
但在之前不懂这个疾病时,会剖腹探查。
保守治疗就是短时间禁食,给予肠道外营养(静脉输液),洗(或者不洗)胃,严重的,可以向胃内注射乙酰半胱氨酸,从而降低乳结石黏度。
保证孩子营养的前提下,避免孩子过量摄入奶。
更换为深度或者氨基酸配方奶粉可能有效,但是证据不是很完善,可以试验性的治疗;部分研究发现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没有效果。
尽量别早产,喂母乳,等孩子发育成熟。
再次强调下哦,这个问题非常少见,本文就是记录下,给医生们提个醒,家长们不要把孩子吐奶症状,硬向该病上靠。
即使是这个问题,在医院处理时洗洗胃,大部分也就好了,很有可能不知道啥病就治疗好了,之后也不复发,也不用太担心。
来源:儿科医生孔令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