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肥胖是福态还是病态?

2021-09-11作者:壹声资讯
肥胖症非原创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柯晓安 


前言

伴随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肥胖症患病率显著上升,《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的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而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老百姓常说“能吃是福”,发胖也称为发“福”。然而,发胖真的是发“福”吗?肥胖究竟是福态还是病态呢?


1.


为什么会发“福”?

肥胖症是指机体脂肪含量过多和/或脂肪分布异常,常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肥胖症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症、继发性肥胖症和遗传缺陷导致的肥胖症。继发性肥胖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导致的肥胖,例如颅咽管瘤等导致的下丘脑性肥胖、心理性肥胖(如贪食症)、药物性肥胖(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还有一些发生年龄早的重度肥胖患者是因为遗传缺陷导致,例如Prader-Willi 综合征、Cohen综合征等。


单纯性肥胖症的基本病因包括:①遗传因素:为什么有的人喝水都会胖,遗传决定你是否容易发胖。相同进食和运动情况下,有肥胖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肥胖症。②环境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


2.


您“胖”了吗?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国内外用于判断超重/肥胖的常用简易指标,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我国的标准如表1所示。


国内外指南推荐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作为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我国腹型肥胖的腰围切点值:女性≥ 85cm,男性≥ 90cm。


WHO推荐以身高标准体重法判断儿童肥胖:以同年龄同性别儿童体重为标准体重(100%),±10%标准体重的范围为正常,>15%为超重,>20%为轻度肥胖,>30% 为中度肥胖,>50% 为重度肥胖。


根据上述标准,您“胖”了吗?

微信图片_20210909093533.jpg


3.


肥胖是“祸”不是“福”

肥胖症是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1)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首要致死原因。(2)2型糖尿病: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3)肌肉骨骼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炎;(4)癌症: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与肥胖相关。


肥胖症还常合并许多其他疾病,包括胆囊疾病、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育、男性性功能低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等(图1)。


因此,肥胖是一种“病态”,如果不及时控制体重,它将成为许多代谢相关疾病的祸根。

微信图片_20210909093536.jpg


4.


告别肥胖,保持健康“福态”

2016年美国首次提出肥胖症的分级诊疗,强调早期预防、疾病管理和并发症防治的重要性。减肥治疗可以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生活方式改变是减重治疗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饮食方式改善:减少能量摄入是减重治疗最主要方法。相关指南共识建议采用轻断食、低能量、高蛋白质等膳食模式进行减重。建议患者可与营养科医师共同商议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


②  体育活动:运动能减少脂肪成分,增加肌肉含量。首先,建议运动量和强度应该逐步递增,最终达到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周运动150min以上(每天30min以上,每周运动3~5天)。其次,推荐以更高水平的活动量(每周200~300min)维持体重下降和防止体重反弹(长期,1年以上)。同时减少静坐。


③ 行为方式干预:减重治疗是场漫长的“长征”,患者依从性是减重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让肥胖患者充分认识肥胖症及其危害并配合可以使减重治疗事半功倍。


除了生活方式改变,药物和代谢手术是减重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二者均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接受减重手术后并非一劳永逸,有手术意愿的患者需仔细评估手术适应证和并发症,术后严格随访!


随着生活经济水平提高,肥胖症已成为全球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肥胖症一种慢性疾病,伴随许多代谢异常并发症,需要我们给予重视且终身管理。因此,肥胖是一种病态,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去拥有真正的健康“福”态!


来源:泌语协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