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精准医学时代,临床总是力求精选患者给予其最合适的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的获益风险比。对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要想制定最优的治疗决策,需以更为精确的病变血管结构与功能评估为前提。近期,由中国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及其团队发表在JACC心血管影像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由负荷动态心肌CT灌注(CTP)采集数据计算得到的负荷心肌血流量比值(SFR)可快速、安全地提供有效的冠脉解剖及心肌血流量(MBF)的信息,有望替代侵入性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一种冠脉血流异常的无创评估方法。对于这一研究的主要结果,主要研究者杨俊杰副教授分别进行了深入介绍。
研究介绍
研究自2017年开始,前瞻性纳入了82例计划进行有创血管造影的胸痛患者(平均年龄58.5±10岁),这些患者具有1或2个病变血管。研究总计对101支冠脉血管及其所支配的心肌节段区域进行了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在负荷动态CTP检查后,都进行CCTA计算FFR,以此做为冠脉功能评估的金标准。通过评估FFR,共确定48个(47.5%)血管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的狭窄。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狭窄的病变血管的负荷MBF和SFR较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与CTA评估结果(狭窄≥50%)相比,SFR显著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CTA评估结果和SFR相结合,其预测冠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曲线下面积为0.91,显著优于MBF。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将冠脉的解剖学及功能评估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诊断冠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准确性。
陈韵岱教授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动态负荷CTP计算SFR与CCTA结合诊断阻塞性冠脉狭窄的策略是可行的,其增强了CT对于病变特异心肌缺血的评估能力,特别是这一检查策略可以实现冠脉结构与功能评估的CT“一站式”解决方案。
SFR这一指标的临床应用优势
MBF是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的定量指标,既往临床判断心肌缺血主要依靠肉眼识别相应的心肌节段是否存在灌注缺损,这样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偏移。临床迫切地需要能实现对MBF进行定量计算的技术,从而对相应心肌节段的MBF进行准确评估。以往对此临床常依赖心肌核素显像进行检测,但在我国,这一检查技术的应用率较低,而CT在普及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比值,即SFR,其指负荷状态下狭窄冠脉支配及正常冠脉支配心肌区域血流量的比率。这一指标能够有效实现对生理负荷条件下的冠脉供血情况的评估,从而实现对于冠脉供血解剖及功能上的双重评价。该指标在节段FFR和MBF这两种最重要的冠脉血流生理学指标之间建立可靠的联系,为早期识别、精准干预缺血特异性靶点提供更准确高效的策略选择。
陈韵岱教授指出,SFR这一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其可扮演导管室“守门人(Gate Keeper)”角色,使存在大面积心肌缺血,但无典型症状的患者,可以快速得到有效的治疗,同时对于那些无需做介入的患者,可以让他们安心地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治疗。由此可见,SFR与CCTA结合可有效减少临床的过度治疗及治疗不足,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效益应是巨大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