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徐蕙 费贵军 基本外科 陆君阳
病例介绍
主诉和病史
患者男性,37 岁,因“肛门疼痛、间断便血2个月”,2019年4月就诊于我院基本外科门诊。
患者2个月前出现肛门疼痛,间断便浅红色鲜血,量不大。否认发热、腹痛、腹泻等不适。行肛诊发现:距肛门1~3 cm,胸膝位3~12点方向可及环四分之三周地毯状肿物,质软,指套有血染。疑诊“ 直肠占位”。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于B超室行直肠超声检查,消化科行结肠镜检查。
诊治经过
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WBC)2.61×109/L,淋巴细胞(L)0.78×109/L,中性粒细胞(NEUT)1.35×109/L,血红蛋白(HGB)129 g/L,血小板(PLT)139×109/L。大便潜血(OB)(+)。
直肠超声(图1):直肠下段距肛门3~5 cm处可见环周肠壁增厚,回声减低,黏膜层显著,最厚处黏膜厚约5 mm。
彩色多普勒(CDFI):肠壁血流丰富,余肠壁层次尚完整;直肠周边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炎症性疾病。
结肠镜提示(图2):所见末段回肠、全结肠未见异常;直肠中上段黏膜光滑,未见明显异常;直肠下段距肛缘约2 cm见环周肿物隆起,表面不平,充血明显,部分覆白苔。考虑淋巴瘤可能。
病理(图3):(直肠)退变坏死物及高度挤压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图4):CD20(+),CD79α(+),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Mum-1)(4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基因(Bcl-2)( + ) ,Bcl-6(40%+),CD10(±),MYC(15%+),增殖细胞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Ki-67)(指数80%),波形蛋白(Vimentin)(+),CD21(局灶+),CD5(散在+),CD30(Ki-1(-),C-CD3(散在+),AE1/AE3(-),P53(-)。结合结肠镜结果,考虑大B细胞淋巴瘤。
患者在行侵袭性检查前,感染四项结果提示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标志物阳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P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原/抗体检测均阳性。追问病史有同性性交史。
图1 直肠超声结果:直肠下段距肛门3-5 cm 处可见环肠一周肠壁增厚,回声减低,黏膜层显著,较厚处厚约5 mm
图2 结肠镜结果:直肠下段距肛缘约2 cm 见环周肿物隆起,表面不平,充血明显,部分覆白苔
图3 苏木精-伊红(HE)染色(A 为40×,B 为400×),可见(直肠)退变坏死物及高度挤压的淋巴样细胞
图4免疫组化结果:A,CD20(+);B,Ki-67(指数为80%,100×)
最终诊断
直肠大B细胞淋巴瘤,艾滋病(AIDS),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转血液科、感染科进一步诊治。
专家点评
近年来,我国HIV 感染率呈上升趋势。HIV病毒可损伤人体细胞免疫,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同时HIV血清阳性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也大幅增加,25%~40%的阳性患者会发生恶性肿瘤。
目前发现有3种AIDS相关的恶性肿瘤:卡波氏(Kaposi)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以及侵袭性宫颈癌。其中,约10%的HIV血清阳性患者会发生NHL,但NHL的总体发病率随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广泛应用已有所下降。AIDS相关淋巴瘤通常呈侵袭性,大多数病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
胃肠道是30%~50%HIV血清阳性患者的AIDS相关系统性淋巴瘤的首发部位,也是结外淋巴瘤最好发的部位。AIDS相关淋巴瘤患者胃肠道受累率约为14%,且几乎累及所有胃肠道区域,如口腔、食管、胆管、胰腺、肠系膜、小肠、肛周区域和肛管等。
本例艾滋病患者出现直肠症状,但症状较轻,极易诊断为炎症性疾病。但侵袭性检查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查提示,存在多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阳性,结肠镜直肠占位表现不同于结肠癌的质脆、易出血的特点,结合其HIV感染的病史,临床已经拟诊淋巴瘤可能。之后又主动与病理科沟通,最终快速明确了诊断。
病例启示
首先是规范的临床问诊及术前检查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患者的确诊,也能最大限度保护医生自己;其次,临床医师应当注意发现疾病的特殊之处,抓住一些关键线索,使患者获得更加快速有效的诊治;最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变迁,导致临床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消化内科医师对HIV感染患者的内镜表现所见较少,经验有待提高,随着AIDS患者的增加,应当重视其相关并发症,包括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在胃肠道的表现。
(本文刊登于中国医学论坛报2019年8月1日D2版,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