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科研团队联合24个国家和地区科研团队的一项历时5年多的研究,分析了来自全球652个城市的数据,发现颗粒物空气污染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即短期暴露于PM2.5和PM10,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独立相关,该研究为全球不同地区颗粒物浓度与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提供有力证据。论文8月22日在线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颗粒物空气污染与健康危害的关系,但由于地区差异性、方法学的不统一,以及潜在的报道偏倚等,导致研究间结果可比性较差。为此,阚海东教授科研团队发起并组织了这项多国多城市研究平台。
研究者通过时间序列研究和荟萃分析发现:
PM10的2日平均浓度(当天和前一天的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居民日全因死亡率增加0.44%,日心血管死亡率增加0.36%,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0.47%;
PM2.5的2日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居民的日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68%、0.55%和0.74%;
在颗粒物年平均浓度较低的地区和年平均温度较高的地区,这种相关性更为显著;
拟合浓度反应曲线显示,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居民日死亡率持续增加。
此项研究还探索了颗粒物与死亡风险相关性在不同国家城市和人群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空气质量指南以及风险评估标准提供重要证据,为主要国家和组织采取公共卫生措施、降低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提供科学依据。
阚海东教授说,从全球范围看,不仅是中国,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也都面临空气污染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空气质量指南,PM2.5年平均浓度指导值为10μg/m3。照此计算,全球有80%的人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
(孙国根 刘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