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徐英春教授:精准诊断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石 | BISC 2023

2023-04-0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4月6日至9日,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BISC 2023)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细菌真菌感染诊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2000多名医药卫生领域的从业者参会,共襄学术盛举。


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主任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专访,围绕本次大会的内容设置、真菌监测等话题,展开了精彩阐述。以下整理访谈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video



主席说
Q1
此次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请您介绍一下,本届大会有哪些议题值得重点关注,设置这些内容的初衷是什么,将对参会专家的临床工作有何帮助?

徐英春教授第三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年会,在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本次盛会有2000多位全国感染疾病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中涉及呼吸、血液、感控、微生物和药学等等学科,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盛会。


在这次会议当中,我觉得议题的设置上充分聚焦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方面。病原学诊断很受关注,相关诊断技术也是讨论焦点,例如我们讨论了多靶标的分子诊断技术在疫情后时代的应用和宏基因组测序平台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断价值等问题。

第二点是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尤其是像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革兰阴性菌(CRO)等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抗菌药物使用也是热门话题之一。耐药细菌的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耐药菌感染后病死率高,而可及的有效抗菌药物种类和数量少,新研发的抗菌药物缺少使用经验。所以我们也在耐药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设置了不少话题。


此外,真菌感染的防、诊、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也受到参会医生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2年发布了首份威胁健康的真菌清单,介绍了对公众健康构成最大威胁的19种真菌。清单中所列的真菌种类在我国都有检出,而且有的真菌产生了强耐药性、强致病性。除了耐药问题,临床医生还需要面临真菌感染的诊断难、治疗难、患者负担重和病死率高等问题。高龄患者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免疫力低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抑制剂使用,超广谱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气管插管和静脉导管等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广泛使用等等情况,都使得我国的患者面临真菌感染的威胁。所以真菌感染也是热门话题之一。


Q2

细菌真菌感染和耐药防治已经成为全球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您看来,检验科医生应该在细菌真菌感染、耐药菌防治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发挥什么作用,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徐英春教授我认为耐药菌感染必须要诊断先行。因为诊断准确,才能精准选择治疗用的抗菌药物。临床医生要想拿起抗菌药物瞄准某种细菌治疗,靠的就是微生物学技术诊断出病原体。微生物学对感染病原体的诊断,使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有的放矢,而非“用大炮打蚊子”似的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这是一个很有临床意义的话题,特别值得重视。例如青霉素,我并不认为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实对于由脑膜炎奈瑟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青霉素仍是灵丹妙药。A群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这类疾病,青霉素也是首选治疗药物。


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微生物而言,能够把它们分离出来,并进一步鉴定到种属的水平,对精准用药而言至关重要。对不同的微生物要选择用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不同的抗菌药物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敏感性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说精准体外诊断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石


Q3

您作为牵头人,推动建立了国内首个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研究型监测网络。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络 (CFDSS) 也是以北京协和医院为国家中心,可以说真菌病的监测网络已经覆盖全国。您认为真菌监测网络的建立,对于我国遏制真菌耐药方面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未来对于我国细菌、真菌耐药监测,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徐英春教授: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建立并直接领导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络 (CFDSS)。截至目前,已经成立了32个省级监测中心和800多家监测单位。这样庞大的数据库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例如致病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耐药特性。除此之外,该网络的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实验室能力。通过对真菌病的监测,对于我国人群真菌的感染诊断和治疗都将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未来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真菌监测网络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积极干预。我们已经注意到,在我国,热带念珠菌的耐药率异常上升,今后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针对性解决热带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真菌监测网络的数据库就能对后续措施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更为重要的工作是要围绕主动监测去有目的性地提高真菌感染的监测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发起了真菌血流感染主动监测技术方案的培训。血流感染也可以说是菌血症或脓血症,病死率高且治疗效果差。通过监测可以给我国血流感染的诊治提供很多信息,例如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耐药特性、诊断方法的灵敏度、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患者负担以及疾病预后等等。主动监测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开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的真菌病监测。先脚踏实地地把真菌血流感染监测工作做好做扎实再一步步推进,扩大监测的病种范围,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将来做到全球领先也是有希望的。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南北温差大,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存在地域差异的。我相信,日后中国的临床专家以及我们的真菌病监测网络,能够为全球真菌病诊疗和监测,特别是人类新发突发真菌病的诊断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医学论坛报杨璐绫采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科教秘书杨洋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