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重磅!卢洪洲教授、陈赛娟院士获“夏邦克-杜博赛”奖

2020-12-1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12月15日晚,法国医学科学院秘书长在线宣布,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娟院士和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在今年新冠疫情以来联合发表的科学成果对全球抗击新冠的贡献,特授予二位中国的医学和科学家本年度的“夏邦克-杜博赛”奖。


这也是奖项设立以来首次为法国以外的科学家颁奖,中国学者更是首次获得该奖。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纪博伟获得授权在现场为获奖者颁奖。

1608104158(1).png

陈赛娟院士(右)和卢洪洲教授(左)在领奖现场,孙国根


法国医学科学院设立“夏邦克-杜博用以激励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开展更多协同创新,普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夏邦克教授与现代脊柱外科奠基人杜博教授的跨界创新精神。该奖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申请。今年也是特殊的一年,法国医学科学院迎来200年院庆,又逢新冠疫情来袭,中国的两位科学家因为卓著的成果而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此前已报道,《自然》杂志在线全文发表了题为 “Viral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linic outcome of COVID-2019”的研究成果,向世界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的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征。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院士指导,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赛娟院士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共同承担。


卢洪洲教授团队主要从新冠的病原学出发,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方法,团队高质量得完成了112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组装和解析,发现SARS-CoV-2主要的两个分支(Clade I 和Clade II)其传播性、致病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未发现与COVID-19重症患者有显著相关的病毒变异序列。

陈赛娟教授团队主要从新冠感染后宿主的免疫学应答出发,重症患者CD4+ 和CD8+ T细胞呈显著进行性下降趋势,而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8明显增高;并通过康复者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感染了6-7个月后康复者血液中持续存在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性T细胞和中和抗体,缓解了人们对感染后免疫力及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时效的疑虑,增强了完全战胜新冠疫情的信心。

“该研究主要是从基因组等方面全面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研究等,同时研究病毒感染人体后的变化,特别是找到早期判断病情发展为重症化趋势的指标,同时也把恢复期患者中和性抗体持续时间与T记忆细胞免疫保护期搞清楚了。”卢洪洲教授现场解读道。


(中国医学论坛报综合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