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3月15日,消化病学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在线发表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李兆申院士、王洛伟教授团队在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早期诊断方面的最新研究突破。
研究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的计算细胞学用于筛查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一项全国性、多队列、前瞻性研究》,通讯作者为王洛伟教授,共同通讯作者为李兆申院士,第一作者为消化内科高野博士。同时,国际食管癌筛查研究领军专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anford Dawsey教授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Lucas Duits教授在该期刊发表联名评论文章称:本研究为食管癌筛查领域突破性进展,创新点十分丰富,填补了当前缺乏非内镜筛查手段的空白,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食管癌主要包括两种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和腺癌,食管腺癌与贲门癌又合称为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我国食管鳞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均十分高发,2018年我国发病例数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7.5%和60.8%。食管鳞癌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临床预后差,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已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均不足30%,且生存质量极低。李兆申院士指出,绝大部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在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后就诊往往已错过早诊早治机会。因此,在无症状的高风险人群中大力推行筛查是实现早期诊断,提高防控效果的必由之路。遗憾的是,目前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筛查手段十分有限,早期诊断困难,难以通过抽血、拍片等常规手段发现,胃镜检查几乎是唯一可靠的筛查方法。然而,内镜属于侵入性检查,过程并不舒适,且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风险。目前我国内镜诊疗资源配置仍然不充足,难以覆盖数以亿计的筛查目标人群。研发一种简便、高效、准确的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内镜前初筛手段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王洛伟教授介绍,20世纪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曾开展拉网细胞学筛查(图2),即通过类似气球的装置插入受检者食道,充气后将装置拉出,采集食管细胞进行检测和分析。该方法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大,且可能导致近一半的早期病变漏诊,目前已基本停止应用。研究团队受拉网细胞学启发,改良了食管细胞采集器,利用海绵样高分子材料,每例受检者可富集超过600万个食管细胞,并结合液基细胞学制片、全视野玻片图像数字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新技术,将食管脱落细胞学的准确度和患者接受度提升至新台阶。
▲图2.传统拉网细胞学(左)和团队研发的新型食管细胞富集器(右)
本研究联合了39所国内医疗机构和5个社区,共纳入17498名受试者,综合细胞学图像特征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了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筛查风险测评模型(图3),模型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1.9%和18.4%。经过该方法初筛后,人群中90.3%的个体可归入低风险组(图4),无需接受内镜检查,有限的内镜资源可以更好地投入需要内镜精查的高风险人群中。本研究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食管和胃食管结合部癌缺乏筛查方法的难题,可以使更多患者实现早诊早治获益。
▲图3.多模态特征提取与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图4.模型预测风险评分对受检者ESCC与AEG患病风险的分层作用
来源:上海长海医院
猜你想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