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速递|5月份呼吸领域研究进展(下)

2021-06-03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呼吸系统疾病

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1、4月28日,《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项关于延迟给予抗生素处方对于社区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平均症状严重程度的总体影响,以及确定引起这种影响的因素的荟萃分析。 

该研究入选了社区环境中进行的9项随机对照试验和4项观察性研究,共55682例患者。对延迟给予抗生素处方与不给予抗生素处方以及延迟给予抗生素处方与立即给予抗生素处方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终点是首次就诊后两2~4天的平均症状严重程度,以七项量表(从正常到最严重程度)进行衡量。次要研究终点是首次就诊后的病程,导致入院或死亡的并发症,导致因相同疾病或疾病恶化再次就诊以及患者满意度(根据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

结果显示,无论是延迟给予抗生素组与立即给予抗生素组对比[校正后的平均差值为-0.003,95%可信区间(CI)为-0.12~0.11],还是延迟给予抗生素组与不给予抗生素组对比(校正后的平均差值为-0.02,95%CI为 -0.11~0.15),两组之间的随访症状严重程度(根据七项量表比较)皆不存在差异。延迟给予抗生素组的症状持续时间比立即给予抗生素组时间略长(11.4 天vs 10.9天),但延迟给予抗生素的患者与未给予抗生素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相似。与不给予抗生素组及立即给予抗生素组相比,延迟给予抗生素组导致入院或死亡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在延迟给予与或不给予抗生素的情况下,观察到再就诊率显著降低(OR为0.72,95%CI为0.60~0.87),患者满意度提高(校正后的平均差异为0.09,95%CI为0.06~0.11)。延迟给予抗生素、立即给予抗生素以及不给予抗生素的效果不受先前疾病的持续时间、发热、合并症或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延迟给予抗生素的5岁以下儿童的随访症状严重程度略高于立即给予抗生素的儿童(校正后平均差值为0.10,95%CI为0.03~0.18),但在年龄较大人群中没有发现症状严重程度的增加。 

该研究的结论是,对于大多数患者(包括高危亚组患者),延迟给予抗生素处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策略。延迟开处方可能会降低复诊率,除幼儿外,其导致症状或疾病持续时间的增加可能性较低。

点我阅读原文

 

2. 5月1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一项使用含或不含莫西沙星的4个月利福喷丁方案治疗新诊断结核病患者的多国(13个)、Ⅲ期、随机、对照研究。

该试验比较了两种4个月含利福喷丁方案和标准6个月抗结核治疗方案(包括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对照组)。在一种4个月方案中,利福平被利福喷丁取代;在另一种4个月方案中,利福平被利福喷丁取代,而乙胺丁醇被莫西沙星取代。主要疗效终点是12个月时的无结核病生存。

该试验共入组2516例患者,2343例的培养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且对异烟肼、利福平或氟喹诺酮类不耐药(符合微生物学标准人群,随机分入对照组768例、利福喷丁-莫西沙星组791例、利福喷丁组784例),其中194例合并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703例的胸片可见空洞形成。共计2234例参与者可进行主要终点评估(可评估人群,对照组726例,利福喷丁-莫西沙星组756例,利福喷丁组752例)。

结果显示,在符合微生物学标准的人群[不良结局发生率15.5% vs. 14.6%,95%可信区间(CI)为-2.6~4.5]和可评估的人群(不良结局发生率11.6% vs. 9.6%,95% CI为-1.1~5.1)中,利福喷丁+莫西沙星组均不劣于对照组。在任一人群中,利福喷丁组均被证明劣于对照组(在符合微生物学标准的人群中,不良结局发生率17.7% vs. 14.6%,95% CI为-0.6~6.6;在可评估的人群中,不良结局发生率14.2% vs. 9.6%,95% CI为1.2~7.7)。在治疗期间,对照组19.3%的参与者、利福喷丁-莫西沙星组18.8%的参与者和利福喷丁组14.3%的参与者发生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不良事件。

该研究的结果是,在结核病治疗中,含莫西沙星的4个月利福喷丁方案不劣于标准6个月方案。

点我阅读原文

 

哮喘

5月13日,NEJM发表了 一项tezepelumab治疗成人和青少年未受控制的重症哮喘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该试验共入组1061例患者(12~80岁),随机分配接受每4周1次tezepelumab(每次210 mg,n=529)或安慰剂(n=532)皮下给药,持续52周。主要终点是52周期间哮喘的年发作率。次要终点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哮喘控制问卷6(ACQ-6)、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和哮喘症状日记(ASD)评分。

结果显示,在tezepelumab组和安慰剂组中,哮喘的年发作率分别为0.93[95%置信区间(CI)为0.80~1.07]和2.10(95% CI为1.84~2.39)[风险比(RR)为0.44,95% CI为0.37~0.53,P<0.001]。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00/μl的患者中,tezepelumab组和安慰剂组的年发作率分别为1.02(95% CI为0.84~1.23)和1.73(95% CI为1.46~2.05)(RR为0.59,95% CI为0.46~0.75,P<0.001)。第52周时,在支气管扩张剂用药前FEV1(0.23L vs. 0.09 L,95% CI为0.08~0.18,P<0.001)以及ACQ-6(-1.55 vs. -1.22,95% CI为-0.46~-0.20,P<0.001)、AQLQ(1.49 vs. 1.15,95% CI为0.20~0.47,P<0.001)和ASD评分(-0.71 vs. -0.59,95% CI为-0.19~-0.04;P=0.002)方面,tezepelumab组的改善幅度均超过安慰剂组。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类型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该研究的结论是,患者接受tezepelumab治疗后,哮喘的年发作率有所降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点我阅读原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月20 日,《胸》(CHEST)杂志在线发表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曹国强教授等人的一项关于有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定量使用或个体化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研究。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的对照研究。将住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固定剂量组(相当于40 mg泼尼松)和个体化剂量组,疗程5天。共入组248例患者,固定剂量组和个体化剂量组均为124例患者,由于COPD初始诊断不正确,每组中都有1例患者没有包括在意向治疗(ITT)人群中。主要终点是治疗失败的综合指标,包括住院治疗失败和中期(出院后)治疗失败。次要终点是住院时间和费用。

结果显示,个体化剂量组治疗失败率为27.6%,固定剂量组为48.8%[相对危险度(RR)为0.40,95%可信区间为I0.24-0.68,p=0.001)。个体化剂量组的住院治疗失败率显著降低(10.6%v s24.4%,p=0.005),而中期失败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两组相似。在治疗失败后,个体化剂量组需要较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较短的治疗时间来控制病情恶化。在个体化剂量的队列中,接受40mg或以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平均失败率为44.4%,而接受40mg以上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平均失败率为22.9%(p=0.027)。

该研究的结论是,个体化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可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

点我阅读原文

 

睡眠与呼吸

5月21 日,《胸》(CHEST)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等的一项有关于中国人习惯性打鼾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长达10年的队列研究。

该试验招募了中国10个地区共50多万名年龄在30-79岁的成年人。2004年至2008年期间,通过问卷随访并收集参与者的打鼾状况和其他基线特征。筛选后入组489583名在基线检查时没有卒中或冠心病的参与者。

结果显示,在9.6年的中位随访期时,有130935名参与者患上了心血管疾病。习惯性打鼾和心血管病之间的联系因年龄而异。在校正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收缩压)后,习惯性打鼾与总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风险比(HR)为1.11,95%可信区间(CI)为1.07~1.14]。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HR值分别为1.18(95%CI为1.12-1.24)、1.12(95%CI为1.05-1.19)和1.05(95%CI为0.92-1.19)。

然而,在50-64岁的成年人中,这种相关性要弱得多,而且在65岁及以上个体中没有观察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在性别和肥胖亚组中,特定年龄的风险估计基本相似。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中国人中,习惯性打鼾与总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但与出血性卒中无关,而且这些相关性主要局限于小于50岁的人群。建议中国的临床医生重视有习惯性打鼾的年轻人群。

点我阅读原文

 

肺血管疾病

5月13日,《欧洲呼吸病杂志》发表了翟振国教授等的一项基于中国肺血栓栓塞症注册登记研究(CURES)的关于急性肺栓塞住院患者危险分层、临床诊治和住院死亡率变化的多中心研究。

研究入组了2009~2015年间收治的成人急性肺栓塞患者7438例,全面分析了医院内疾病诊断、治疗和死亡的趋势。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指南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和简化的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评分对患者的危险分层进行回顾性分类。

结果显示,高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中危(sPESI≥1)和低危(sPESI=0)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2%、67.1%和28.7%。CT肺血管造影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87.6%),抗凝治疗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方法(83.7%)。2009年至2015年,随着初始全身溶栓治疗的使用减少(从14.8%降至5.0%,P小于0.0001),肺栓塞全因死亡率显著下降(从3.1%降至1.3%,经校正后P=0.0003)。肿瘤、高龄和肾功能不全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稳定患者中,均是死亡的高危因素。

该研究的结论是,随着初始治疗方案的改变,肺栓塞死亡率逐年显著降低。这一结果提示,在合理危险分层指导下的临床诊疗可能与肺栓塞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

 点我阅读原文

 

研究速递|5月份呼吸领域研究进展(上)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小璐编译,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