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发,加快了抗血管生成治疗模式应用于肿瘤的步伐。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领域交流,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CSCO血管靶向治疗国际论坛于5月18日在南京盛大召开。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和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廖美琳教授共同担任大会荣誉主席。主席团专家代表包括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叔逵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凯教授。韩宝惠教授和李凯教授共同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会议期间,国内外多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围绕“共创新、促发展、惠民生”的主题,共同分享抗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前沿进展和科研成果,交流临床诊疗的心得体会,使现场800余位与会医生受益良多。同时,会议还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近10000名观众在线观看,引起广泛关注。以下整理会议精华内容与读者分享。
大咖寄语
孙燕院士:党的十九大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中国医药创新亦迎来新的时代。随着21世纪肿瘤治疗进入靶向治疗时代,以安罗替尼为代表的我国自主研发新药还有很多可探索的应用方向。希望各位同道开展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阐明血管靶向药物疗效的影响因素,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更好造福患者!
廖美琳教授:上世纪70年代,肺癌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以放化疗为主;50余年光阴一路走来,非常高兴见证我国肿瘤学科蓬勃发展,目前肺癌一二线可选择化疗、靶向或者免疫治疗,但三线及后线依然缺乏标准方案。这一局面在2018年被安罗替尼改写,极大改善三线及后线肺癌患者生存,期待未来进一步探索创新,从疗效、安全性、可及性、经济性等多方面造福患者!
李进教授:谨向韩宝惠教授为代表的全体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同仁致以衷心的感谢,正是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我国抗血管生成治疗水平的提高,改善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一起奋斗,为抗肿瘤事业的光辉灿烂而共同努力!
韩宝惠教授:肿瘤领域进入精准诊疗时代,从单药治疗到联合应用,从三线到一、二线治疗前移,血管靶向治疗策略在变化中不断改善,安罗替尼目前适应证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线及后线治疗,一二线临床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相信未来会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而始终不变的是肿瘤医生共同的目标——“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联合主办方领导致辞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善春总裁:上市一周年来,安罗替尼凭借其出色的疗效、安全性及药物经济学优势,被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更以厚积薄发的姿态,在软组织肉瘤(STS)、食管鳞癌(ESCC)、甲状腺癌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让中国患者都能在家门口用上世界领先的抗癌药,是全体中国医药人的责任和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民族、抗肿瘤!
纵论中外进展,畅谈热点前沿
Christian Manegold教授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德国海德堡大学克里斯蒂安·马纳戈尔德(Christian Manegold)教授首先以“晚期NSCLC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以外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Anti-angiogenic therapy beyond Bevacizumab/Chemotherapy combination for advanced NSCLC)为题,梳理回顾了近年来肺癌领域获批的血管靶向药物研究进展。与雷莫芦单抗、尼达尼布、呋喹替尼等需通过联合治疗发挥作用的药物相比,ALTER0303研究证实安罗替尼单药即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是值得关注的创新和突破。Christian Manegold教授在报告中肯定了安罗替尼作为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作用机制,其不仅可强效抑制多个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相关激酶活性,还可通过抑制相关受体下游信号通路激活阻断肿瘤细胞增殖。此外,Manegold教授还梳理了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其他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这一领域国际上有诸多突破,比如“贝伐珠单抗+厄洛替尼(A+T)”模式在欧美已经获批,IMpower150研究取得成功等,希望未来的治疗方案更加多样化、个体化,抗血管生成治疗未来有巨大的探索空间。
何肇基教授
来自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的何肇基教授围绕“台湾地区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和抗血管治疗研究”的话题,从一线EGFR-TKI药物研究进展、全脑放疗(WBRT)联合TKI对比TKI单药疗效、抗血管生成药物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何肇基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台湾地区开展的研究数量有限,目前可选择的药物主要是贝伐珠单抗和雷莫芦单抗。目前证据提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其他靶向治疗药物等联合使用是有益的,尤其对于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更是如此。
韩宝惠教授
韩宝惠教授高屋建瓴地为广大与会学者阐述了“晚期肺癌血管靶向治疗的中国之路”。近半个世纪以来,多项里程碑式研究的诞生不断奠定肺癌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道路。当前,在我国获批治疗NSCLC适应证的有包括贝伐珠单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安罗替尼在内的3个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其中,安罗替尼具多靶点双通路作用机制,代表性ALTER0303研究证实其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且安全性可控。韩宝惠教授表示,未来血管靶向治疗策略还应关注疗效生物标志物探索和优势人群选择;同时进一步探索药物作用机制,从疗效、安全性、给药便利性等多方面为患者带来获益。
依荷芭丽·迟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依荷芭丽·迟教授作了题为“抗血管靶向治疗在STS领域的研究进展”的报告。STS虽然罕见、却异常复杂,不同亚型生物学行为存在较大异质性,使其临床治疗难上加难。目前,晚期STS一线治疗以阿霉素、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为主,一线化疗失败后尚无标准治疗方案,靶向药物治疗探索是这类罕见肿瘤的重要研究方向。依荷芭丽·迟教授梳理回顾了包括拉罗替尼、tazemetotat、瑞戈非尼、培唑帕尼、安罗替尼在内的探索性临床研究进展。其中,安罗替尼Ⅱ期和ⅡB期临床研究(ALTER0203)先后入选2016年和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口头报告,研究提示其对多种STS亚型均有疗效,尤其是对腺泡状STS和滑膜肉瘤。上述研究基础上,安罗替尼在新发布的CSCO指南中获得晚期或不可切除STS二线治疗Ⅲ级推荐,腺泡状STS一线治疗Ⅱ级推荐,预计今年内获批STS适应证,有望成为晚期STS二线治疗的标准选择。
肖菊香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肖菊香教授以“晚期ESCC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为题,从抗EGFR靶向治疗、抗VEGF靶向治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免疫治疗、综合治疗现状与展望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西妥昔单抗、吉非替尼、安罗替尼、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等药物在晚期食管癌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探索现状。肖菊香教授指出,与其他靶向药物相比,首个针对晚期ESCC患者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研究ALTER1102在目前已公布数据的临床试验中样本量最大,数据可信度高。该研究提示安罗替尼单药治疗可显著延长中位PFS达1.61个月,同时可改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基于此,安罗替尼在2019CSCO指南中获得ESCC二线及以上治疗Ⅱ级推荐,有望开启晚期食管鳞癌靶向治疗新纪元。
范云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以“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进展:曙光初现”为题,梳理了SCLC领域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最新进展。作为侵袭性最强的一类肺癌,SCLC一直是“老大难”,治疗进展几十年间鲜有突破,令人欣喜的是,近两年来,SCLC领域逐渐传出好消息。靶向治疗方面,ALTER1202研究显示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显著延长三线及三线以上SCLC患者PFS达3.4个月,DCR达71.6%,有希望为SCL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方面,Keynote-028、Keynote-158、Checkmate-032等研究提示,SCLC能够从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取得持久获益,尤其是联合治疗获益更明显。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ALTER1202研究,新版CSCO指南新增安罗替尼为SCLC三线及以上治疗Ⅱ级推荐,安罗替尼治疗广泛期SCLC的适应证也很可能在今年获批,SCLC患者取得长生存或许并不遥远。
肺癌&综合肿瘤专场论坛掠影
上午的主题报告精彩纷呈,下午肺癌专场和综合肿瘤专场的报告同样干货满满,讲者们分别围绕抗血管生成药物在NSCLC、SCLC、结直肠癌、STS、骨尤文肉瘤、甲状腺癌、骨肿瘤等多个癌种领域的学术进展展开详尽阐述和探讨交流。自由讨论期间,与会专家围绕近年来国际上血管靶向治疗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我国的应用现状畅所欲言,进行了紧张热烈地交流和讨论。后续本报将对分会场学术内容进行梳理呈现,敬请期待!
小结
本次大会汇集了近年来我国血管靶向治疗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打造立体、多渠道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真实世界应用经验的积累,血管靶向治疗药物必将为肿瘤临床治疗带来更多启示和助力,最终造福患者!
编辑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晨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