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抗生素会攻击肠道菌群,使得肠道菌群失衡,从而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那么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的腹泻都属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其他腹泻病的临床表现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与其他腹泻病?
AAD的定义:在抗生素使用2小时至2个月的过程中,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这种腹泻持续时间超过2天,腹泻次数每日在2次以上,大便性状主要为不成形稀便或水样便。
使用抗生素后儿童出现AAD的发病率在6.2%~80%,其中早产儿、婴幼儿(年龄≤3岁)和奶粉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发生AAD。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均可引起AAD,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和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最为常见。此外,联合用药和长疗程使用抗生素出现AAD的风险会更高。
儿童AAD的潜伏期一般为2~6天,多数患儿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起病,仅有8%~15%在停用抗生素后出现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4型:
轻型:最常见,仅表现为每日排2~3次稀便,无全身症状,病程持续2~7天,停用抗生素后腹泻缓解。
中型:明显的腹痛、腹泻,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腹泻容易反复。
重型:由于严重菌群失调,可继发条件致病菌感染(如艰难梭菌、白假丝酵母菌),症状重,每日排稀便次数可达30次,同时可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
极重型:除了腹泻症状外,还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甚至会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由上可知AAD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肠道感染(如鞭毛虫、弧菌、葡萄球菌等)所致急慢性腹泻、慢性胃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炎症性肠病)、非抗生素药物副作用(泻药、化疗药、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等因素相鉴别。
可以通过以下实验室检查来区分。
1.便常规:轻型AAD便常规可无异常,中型、重型、极重型AAD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增多;此外,白假丝酵母菌致病者可镜检发现真菌(注意: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后大便镜检亦可发现真菌)。
2.便球杆比:肠道菌群细菌总数减少,球杆比例失衡。
3.便培养:中型及以上者可培养出致病的条件致病菌。
4.谷氨酸脱氢酶(GDH)检测:使用酶免疫法检测艰难梭菌(CD)表面的GDH,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不高,可用于艰难梭菌感染性腹泻的筛查。
5.CD毒素检测: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灵敏度约在45%,阳性提示有CD感染,但阴性或弱阳性需重复检测或者完善毒素基因检测。
6.CD毒素基因检测:检测毒素A/B的基因转录水平,是诊断艰难梭菌感染性腹泻的金标准。
7.结肠镜检查:该检查对大部分AAD无特异性,但对假膜性肠炎患者具有特征性,其结肠特异性病变表现为——结直肠肠壁可见散在2~10mm黄白色斑块样隆起,可融合成灰黄色或白色假膜,假膜脱落处可见溃疡,邻近黏膜可有充血、肿胀。
来源:儿研所感染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