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燃烧你的卡路里!无糖饮料到底能不能放肆嗨?

2019-11-0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无糖饮料

作者:武汉市第四医院 药学部   卢立

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很多人通过健身来减肥或塑形,对糖的摄入也愈加慎重。为迎合消费者需求,众多商家也顺势推出了“无糖”饮料,号称零卡路里,既能享受甜蜜感觉,满足味蕾,又不会导致摄入过多热量,看起来似乎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好事!人生就要走向巅峰!!赶紧买买买……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多项大型研究表明,经常摄入“无糖饮料”能明显升高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全因死亡、痴呆等的风险!这些可都是要命的危害。

先来看看其中一项试验的研究结果。

与少喝或不喝无糖饮料的受试者相比,经常享用“无糖饮料”的受试者多项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升高:

  • 所有类型中风的综合风险增加23%

  • 缺血性中风的风险增加31%

  • 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9%

  •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6%

  • 小动脉闭塞的风险增加了81%

无糖无热量,也不一定就是健康的

我们平常说的“糖”一般指葡萄糖、果糖、蔗糖、白砂糖、麦芽糖等,而无糖饮料里面添加的主要是它们的替身——“代糖”,它能提供甜味,而且不产生热量,或只少量产生。看下面这张图就明白了。

640.webp.jpg

营养性甜味剂热量比它的“真身”蔗糖、葡萄糖等热量低,但是仍然会产生一定热量,本质上也属于碳水化合物,而且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

对于非营养性甜味剂,虽然不产生热量,但目前有研究认为,它可能会影响人体代谢、肠道菌群及食欲等,反而会让人吃得更多(能量补偿假说),变得更胖。而肥胖是很多疾病的诱因。目前学术界对于其食用与健康有关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

目前市售无糖饮料是否真的完全不含糖?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对于声称无糖或不含糖的食品只需要达到糖的含量≤0.5g/100g(固体)或0.5g/100mL(液体)。

也就是说一瓶500 ml无糖可乐可能含有2.5g糖。那还能愉快的喝可乐吗?

鉴于目前还不能得出甜味剂对人体有益的结论,大多数专家认为,少量饮用解馋可以,长期大量饮用有未知风险,而且不同类型的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不一样。所以想靠无糖饮料放肆嗨的朋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最健康的养生饮品还是白开水!

糖尿病人能喝么?

糖尿病人如果真的嘴馋想尝点甜头,可以少量食用,但是切记要控制“量”,特别对于营养性甜味剂,虽然产生热量少,但摄入多了也会引起血糖升高,更要注意的是那些号称无糖的饮品或许还是加了少量的糖。

参考文献:

1. Pase MP, Himali JJ,Jacques PF,et al. Sugary beverage intake and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e community[J]. Alzheimers Dement. 2017,13(9):955-964 .

2. Pase MP, et al.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the Risks of Incident Stroke and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Stroke. 2017,48(5):1139-1146.

3. Toews I,Lohner S,Küllenberg de Gaudr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take of non-sugar sweeteners and health outcom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sed and non-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J]. BMJ, 2019,364:k4718.

4. Mossavar-Rahmani Y,Kamensky V,Manson JE, et al.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Strok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J]. Stroke.2019,50(3):555-562.

5. Liauchonak I,Qorri B,Dawoud F, et al.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J]. Nutrients,2019,11,644.

6. Rother KI,Conway EM,Sylvetsky AC. How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Influence Hormones and Health[J].Trends Endocrinol Metab. 2018, 29(7):455-467.

7.  GB28050—2011.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S].

审稿专家:北京安贞医院   刘治军

转自: PSM药盾公益 微信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