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将采用线上会议的模式,如期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4~8日召开。此次我们继续开启“2021ASCO壹生学术节”,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全方位、持续的学术报道。今年,多项中国研究受邀在2021ASCO年会进行口头报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郭荣平教授的“经肝动脉灌注FOLFOX新辅助化疗可改善超米兰标准的可切除BCLC A/B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正是其中之一,新辅助化疗或有望为肝癌指南的编写提供帮助。为此,本报专访了郭荣平教授分享该项研究的思路和成果,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郭荣平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癌综合治疗临床大PI 肝脏外科行政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肝胆胰外科管理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员
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理事会 理事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MDT专业委员会 常委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外科手术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肝病分会 常务委员
中山大学教学督导团 督导
2014~2020年连续入选“岭南名医”
2019年评为第三届“羊城好医生”
从国情出发,设计符合中国患者的
治疗研究路线
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的郭荣平教授,带领团队凭借“经肝动脉灌注FOLFOX新辅助化疗可改善超米兰标准的可切除BCLC A/B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入围2021ASCO口头报告。该研究始于2016年,至今已开展4年余,此次汇报的是该项研究的中期分析。
郭荣平教授谈到,我国很多HCC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其中部分超米兰标准的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这部分患者的外科疗效并不满意。因此,针对上述患者的外科疗效如何进一步提升,是团队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2016年开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展了多项应用FOLFOX方案通过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HCC患者的研究,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其研究结果也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郭荣平教授团队尝试在术前应用FOLFOX方案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的超米兰标准的HCC患者,对比直接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与安全性,这便是该项研究的初衷。
研究中将超米兰标准、可切除的BCLC分期A/B期HCC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肝切除术前接受新辅助肝动脉灌注化疗(NT组)或直接进行手术(OP组)。NT组行2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进行影像学评估,如果肿瘤达到部分缓解(PR)则进行手术治疗;如果肿瘤未达PR标准,且患者可耐受,则重复2疗程新辅助化疗并在疗程结束后行全面影像学评估,根据影像学评估和肝功能决定后续行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OS)期,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期、无复发生存(RFS)期和安全性。
目前,已入组200余例患者,其中NT组(104例)、OP组(104例)。NT组99例患者和OP组100例患者进行了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新辅助肝动脉灌注化疗可以明显降低肿瘤负荷,ORR为63.6%,部分患者中达到完全缓解(CR),术后病理证实pCR率为10.1%。随访三年,两组患者OS、PFS均有获益。NT组的3年OS比例为63.5%,而OP组的仅为46.3%;一年PFS为50.4%比42.8%。从研究结果的数据看出,NT组的OS和PFS明显优于OP组。此外,该研究的初步结果还非常惊喜地看到,NT组患者手术后病理的微血管侵犯发生率大大下降。OP组术后存在病理微血管侵犯情况的比例为39%,NT组仅为11%。这提示,经过肝动脉灌注化疗,或许能将肝内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或微小病灶灭活,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疗效。临床研究进行到目前为止,安全性良好,新辅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均为1~2度,临床可控,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较高证据级别的超米兰标准肝癌治疗
经验,引发全球领域学者关注
该项研究的中期分析疗效数据非常好,从而能够从众多试验研究中脱颖而出,入选2021ASCO口头报告,同时引起全球领域同行学者的广泛关注。
首先,对于HCC的治疗,国外的标准是早期推荐手术或局部消融,中晚期推荐介入和系统性药物治疗,没有对介于早期和中期之间、可手术切除的部分进行细化,也就是试验设计中提及的“超米兰标准”的可切除的HCC。而郭荣平教授团队研究的入组病例,恰好选择在了早期和中期之间,这些患者既可以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也可以采取其他的治疗方式。对于如何提高该分期下患者的外科疗效,目前尚缺乏较好的手段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近年来,肝动脉灌注化疗引起了国内外很多专家的关注,而该研究正是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提高外科疗效的研究。
其次,该项研究将外科和肝动脉灌注化疗进行了有机结合,利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有效的局部肿瘤控制为外科治疗创造出更有利的手术平台,既不偏离外科,也结合了药物治疗,这或许是该项研究的亮点之一。
关于HCC新辅助治疗的探索尚不多。该项研究的临床证据级别较高,且已取得较好的初步疗效,或许是探索HCC新辅助治疗的创新点。
提出超米兰标准HCC的新辅助治疗,
或可助力指南编写
该项临床研究将新辅助的概念局限在可手术切除、超米兰标准的HCC人群,且有较高的临床证据级别和较好的初步疗效,或将引发更多学者借鉴此模式开展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而将新辅助治疗人群的适应证,局限在超米兰标准中,或许将成为今后临床研究都会采用的入组标准。
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进步,使用新辅助的方法来提高外科疗效,可能会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当新辅助的概念和更多研究得到更多同行认可时,将有力推动肝癌指南的更新和推广,造福于广大HCC患者。
从中国患者需求出发的中国学者,向世界
推广“中国治疗”
中国学者和中国患者,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的HCC患者,与欧美或西方的患者相比,在临床特征和发病原因上是有差异的。我国HCC患者,乙肝可能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而且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的患者占比非常高;而国外的HCC患者,更多的致病因素是丙肝或非酒精性肝硬化。在确诊为HCC时,我国患者多数合并有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受到影响,治疗手段的选择因肝硬化影响而受限;而国外早期HCC患者比例较高,肿瘤负荷小,肝功能对治疗手段选择的影响也不甚明显。因此,我国肝癌临床医生和临床研究,面临的困难更多。
通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学者根据我国患者的情况制订了符合中国患者的肝癌临床分期标准,相比国外的肝癌分期标准,我国的肝癌临床分期更加细化,每个期别的治疗推荐也是结合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治疗措施的选择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几十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与中国患者紧密联合在一起,已初步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模式。目前,已有很多中国肝癌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发表在国外期刊杂志上,肝癌的诊疗规范也由主要参照国外的指南共识,慢慢地转变为很多国外学者来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参照中国的专家共识。这离不开中国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
随着靶向和免疫系统药物的发展,加之肝动脉灌注化疗对肿瘤局部的有效控制,希望在未来能够结合局部和全身治疗的手段,探索在中晚期HCC患者中如何获得更多手术转化和更好的长期疗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肝癌治疗经验。通过开展临床研究,收集更多的中国循证医学证据,提高HCC患者总体疗效,同时也将中国经验向世界同行推广,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李莉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