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第十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攻克微血管病难题,中医络病理论成果闪耀国际舞台

2023-04-18作者:CMT快讯资讯











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西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推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对加快建设中西医结合的国家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4月16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在西安举行。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作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在会上作学术报告








微血管病变是心脑(糖)肾血管病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现有患病人数3.3亿,每5位因病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美国《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杂志提出,心血管疾病的本质是微血管循环障碍,是形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及加重因素。吴以岭院士指出,微血管是决定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器官,既承担着血液的运输功能,是将血液真正运送到各组织器官的最重要环节,又是血液与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正常对维持心、脑、肾等脏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微血管病变是全身系统性病变,是国际医学界的难题,不仅是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这些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


面对这一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吴以岭院士带领科研团队自2005年以来,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系统开展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理论——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属重大理论原创


吴以岭院士团队溯源探流,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中医的“脉”与西医的血管在解剖学上具有同一性,遍布人体全身,主要负责运行血液。脉络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了微血管、微循环;吴以岭院士团队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提出了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系统揭示了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建立了临床辨证、诊断标准、用药规律,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形成了指导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的系统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分析了2000多年来治疗血管病变的2487首方剂,研发了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开辟了心脑血管病有效防治的新途径。国家“973”计划专家组评价:“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




机制——保护微血管是通络药物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


吴以岭院士表示,“我们十多个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研究,对3.3万多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心、脑、肾这些脏器细胞结构功能损伤的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复杂网络关联节点趋于正常,在保护微血管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更明显。”


吴以岭院士强调,通络保护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脑、(糖)肾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在急性心梗实验中,通心络胶囊通过保护急性心梗缺血区微血管、心肌灌注单元,进而减少心梗无再流和心梗面积。在心梗后心律失常实验中发现,参松养心胶囊通过改善心肌微血管血流灌注,有效治疗心律失常,逆转电重构作用与胺碘酮相当,抑制结构重构、逆转神经重构、改善心功能作用均优于胺碘酮。在心梗后心衰实验中,芪苈强心胶囊通过保护微血管、心肌细胞,进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在急性脑梗实验中,通心络胶囊保护缺血区微血管,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神经细胞,缩小脑梗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在糖尿病肾病实验中,通心络胶囊保护微血管、肾单位,抑制肾纤维化,改善肾功能。


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是防治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关键。大量的基础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研制的通络药物具有保护微血管的功能,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其凋亡,促进其增殖,使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从而改善内皮屏障功能;同时还可以延长微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保护微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完整性,并能够促进梗死区域微血管的新生,实现对缺血组织的保护,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成为治疗微血管病变的关键机制。因此,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




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解决心血管领域国际医学难题


吴以岭院士介绍,依托2项国家“973项目”开展了4项循证医学研究,解决了心血管领域急性心梗无再流、室早伴心功能不全、窦缓伴早搏、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国际医学难题。


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1212例循证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可延缓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减少首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再流219例循证研究表明: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用通心络可显著缩小心梗面积、改善心功能,疗效提高20%,在解决国际心血管界这一难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心络胶囊被列入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冠状动脉痉挛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中华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发布的权威专家共识。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465例循证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改善心功能,为这一国际临床难题提供新的治疗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333例循证研究发现: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减少室性早搏,提高心室率,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参松养心胶囊被列入了中华医学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心律失常合理用药指南》及“十三五”规划教材《内科学》。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12例循证研究发现:该药可显著降低NT-proBNP(心衰标志物)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衰患者6min步行距离,减少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在西医国际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明显提高临床疗效16%。研究发表在国际循环权威杂志《美国心脏病杂志》(JACC),编辑部配发评论文章《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称:“这项富有前景的研究已经打开了一扇如何利用最新科技研究传统中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协同作用的大门,这是一个挑战,对此我们应该热烈拥抱”。《新英格兰自然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Nature)副主编 Anthony教授评价:“芪苈强心临床研究非常令人振奋,是一项高质量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结果”。芪苈强心胶囊循证研究被评为美国心脏病学会JACC年度学术亮点:“该研究证实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可靠的疗效,与西医联合治疗获得协同效应,使心力衰竭患者获得显著的疗效”。芪苈强心胶囊被列入了中华医学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评价上述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与会专家表示,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西医结合,需要运用“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彼此深度理解、不断探索、不断求证,必将发展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守护好人民健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