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9年5月7日是第21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全程管理 控制哮喘(STOP for Asthma)”。
2019年5月6日,中国哮喘联盟、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术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2019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林江涛教授、殷凯生教授、周新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了主题报告。会议由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农英医师主持。
农英医师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理事(Board of Directors)、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林江涛教授解释道,今年的主题为“全程管理,控制哮喘!(STOP for Asthma)”,强调了哮喘的防治需要医患共同努力,在哮喘管理的各个阶段评估、治疗和监测,有效实施全程管理。
林江涛教授
会上,林江涛教授做了“我国哮喘的管理现状及未来工作的挑战”的主题报告。中国哮喘联盟自2005年成立以来,联合国内相关行业组织,聚集广大专家、学者、医护人员、媒体开展了大量的哮喘防治工作,我国哮喘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林江涛教授发起的全国哮喘研究协作组于2015年10月成立,覆盖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39家中心。该中心先后完成了“全国城区哮喘患者控制现状和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CARN-2015-01)” 和“我国城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费用及相关情况的回顾性调查(CARN-2015-02)”。由32家中心参与的“全国移动哮喘评估与管理项目(National Mobile Asthma Management System-E project,CARN-2016-01)”,将于2019年5月底完成所有随访数据录入工作,即将进入分析和总结阶段,这些大数据将为我国哮喘防治提供决策性依据。
哮喘防治 道阻且长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长期存在。2018年GINA指南将哮喘定义为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发作时间和严重程度不一,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当呼吸道的这种炎症程度越重,正常呼吸就越困难。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抗炎的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据估计,目前全球至少有3亿以上,其中70%都为过敏性哮喘,我国有3000万以上哮喘患者。截至目前,哮喘防治随着科技进步取得长足进步,仍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它也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
我国相继发布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支气管哮喘患者自我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和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等重要指导性文件,对哮喘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哮喘控制现状的调查结果仍不甚乐观。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和中国哮喘联盟历经10余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哮喘规范化诊治的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的哮喘防治之路。
一、 哮喘管理取得进步,但仍需长足努力
2007—2008、2015—2016年两次全国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16年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其中,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28.7%)有较大程度提高。2016年调查中哮喘发作急诊就诊率为22.3%,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这一比例为18.2%,较2008年(33.9%)明显降低。但与发达国家以及指南的要求相比,我国哮喘防治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2004年TRAC调查结果显示加拿大哮喘控制率为47%,2005年美国REACT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哮喘控制率为45%。
“我国城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费用及相关情况的回顾性调查(CARN-2015-02)”研究回顾性调查了2013—2014年呼吸内科总住院人数及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人数,结果显示:共6480例次患者因哮喘急性发作入院,占同期呼吸内科总住院人数的3.14%。与以往报道的5.6%和6.3%相比,哮喘发作住院比例明显降低。
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家三级甲等医院2013—2014年间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病死率为0.25%,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为2.7%,显著低于国外文献报道。国内此类研究相对较少,熊玮等曾报道了2007年重庆14家医院因哮喘急性发作入院的570例患者病死率为0.7%。谢华等报道了2009—2014年1327例哮喘住院患者,病死率为1.2%,其中非机械通气者的病死率为0.2%。
正确使用峰流速仪和准确记录哮喘日记是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手段。但2016年调查中仅10.1%的患者使用过峰流速仪,曾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6年调查中峰流速仪使用率为17.9%,稍低于2008年调查的21.8%。2016年全国城区门诊哮喘患者峰流速仪使用率较2008年没有明显改善,且在未使用峰流速仪原因中,医生未介绍占65.2%,提示呼吸专科医师在患者教育中有提升的空间,进一步加强呼吸专科医师的哮喘管理培训,转变观念,从而推动哮喘管理工作。
二、哮喘全程管理:诊断、治疗、随访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殷凯生教授结合五十载临床工作经验,做了“哮喘的全程管理:诊断、治疗和随访”主题报告。殷凯生教授强调,与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比,哮喘发病年龄更早,伴随患者的时间更长。
殷凯生教授
哮喘治疗的目标就是控制哮喘症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减少未来急性发作、固定气流受限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哮喘治疗要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应为初诊患者制订书面的哮喘防治计划,定期随访、监测,并根据患者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哮喘治疗需要规律的长期治疗,当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且肺功能恢复并维持平稳状态,才可考虑降级治疗。如降级过度或过快,即使症状控制良好的患者,其发生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也会增加。完全停用糖皮质激素有可能增加急性发作的风险。
哮喘管理的关键步骤是坚持随访。哮喘控制后,必须持续随访监测,并确立治疗的最低级别和最小剂量,以便最大限度降低费用,提高治疗依从性。当哮喘症状加重则应升级治疗。哮喘患者可以使用ACT问卷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在急性发作后必须在1周内随访1次。通过科学全程管理,哮喘病是可防可治的。
三、重症哮喘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周新教授做了“重症哮喘治疗进展”主题报告。周教授指出,重症哮喘发作是导致哮喘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重症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指出:重症哮喘是指在过去的一年中,需要使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建议的第4和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表现为“未控制”的哮喘。
周新教授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重症哮喘的新型诊疗技术不断出现: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临床广泛运用
作为反映气道Th2通路过敏性炎症的生物标记物,FeNO在哮喘患者的炎症评价、支持诊断和管理中有重要意义。美国、西班牙等国先后将FeNO检测技术列入指南。2015年5月,由林江涛教授牵头,国内数十位知名教授共同参与撰写的《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是亚洲第一个FeNO检测方法共识。2018年,GINA将FeNO列为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难治性和重症哮喘指南》还将FeNO列为判断重症哮喘表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建议使用FeNO预测患者抗IgE治疗的反应性。相信随着学术活动推广及临床运用, FeNO检测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支气管热成形术(BT)蓬勃发展
BT是一种支气管镜下进行的非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方法,通过射频消融削减增殖和积聚的气道平滑肌,以达到阻断气道平滑肌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改善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对改善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和预后,降低医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患者选择是BT治疗成功的前提,并影响BT的近期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由林江涛教授组织编写的《支气管热成形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规范》于2017年3月12日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这是国际上首部全国性的BT规范,是中国BT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靶向治疗开新篇
造成哮喘控制不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依从性差、过敏原暴露、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以及上气道病变等。研究发现,我国2/3的哮喘属于过敏性哮喘,过敏体质是影响哮喘控制的危险因素之一。
IgE是过敏性气道炎症的核心,全球首个哮喘靶向治疗药物奥马珠单抗可靶向结合lgE,从源头阻断过敏反应,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6岁经ICS和LABA治疗后仍不能有效控制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突破性靶向生物制剂,在改善哮喘控制的同时还能改善伴随的其他过敏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特应性鼻炎等。
(《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