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现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多了。
想要预防心血管病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
戒烟、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积极活动、管理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七剑下天山”助患者远离心血管疾病!
01
戒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没有其他任何高危因素,仅有吸烟这一有害因素就可患有心血管疾病。
每年我国因吸烟所致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无论是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都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还要强调吸烟不仅伤害自己,还伤害亲人,往往二手烟的危害更大。戒烟会使心血管病发病风险显著降低,戒烟时间越长其心血管获益就越大。
吸烟具有成瘾性,从未吸烟的人,请不要好奇去尝试;偶尔吸烟的人,趁还未成瘾马上戒烟;如果是吸烟成性或成瘾者,请立刻戒烟或采取相应措施戒掉。
请记住,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戒烟都对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吸烟对健康都是有害的。
02
健康饮食
现在人们饮食结构很不均衡,摄入能量过高、重油、重盐等食物,同时又缺少膳食纤维的摄入。对于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低盐低脂饮食。所谓低盐指的是低盐多钾饮食,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
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0 g,大约相当于饮料瓶盖满满瓶盖量的食盐,钾在食物中的来源主要是蔬菜水果,比如香蕉、橙子等。
此外,要注意炒菜时少放盐或其他富含钠的调料(如酱油、味精、番茄酱等),少吃腌制食品。对于主食的选择要回归过去,少吃“白面馒头”多吃全谷类食物,如全麦粉、糙米、燕麦、小米、玉米、高粱米、青稞、荞麦、薏米、藜麦,每天摄入足量的深色蔬菜和水果,不仅可补充丰富的微量元素,还可补充钾和膳食纤维,同时可以将饮食中部分红肉改白肉,红肉不是红色的肉,是指的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当然白肉也不是白色的肉,是指的是鸡鸭鱼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03
积极活动
获得快乐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运动,适当运动不仅可以使得身心愉悦,还可以强健体魄。缺乏身体活动是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能量摄入大于机体消耗,导致身体糖脂代谢紊乱,进而造成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脂、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
持续而规律的运动可提高机体的基础代谢和运动能力,让整个人精神焕发。但是这里还是要特别提醒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要做到适量,不宜进行过度用力的活动,同时还要注意运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脱水或低血糖等问题。
如有条件的话,建议慢性病患者在制定运动计划前,到专业的医疗机构中做机体心肺运动功能评估,然后根据医生的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
04
控制体重
沙发、啤酒、可乐、薯片这些东西带来的只能是肥胖,超重和肥胖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四肢细瘦而腹部肥胖,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就大大提高,而身材匀称四肢健硕的人患病率就会降低。
因此,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需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降低各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05
控制血脂
血脂成分主要包括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两大类。甘油三酯主要与急性胰腺炎相关,而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控制血脂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如管理血压、适量运动、戒烟、控制体重等,在必要时还需要使用他汀药物治疗。一旦吃上他汀类药物就不要随意停换,对于冠心病或心梗高危人群,应坚持足量、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
06
管理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国内更让人担忧的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很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都想当然以为高血压吃上药就万事大吉了,也不去调药也不监测血压。
另外在临床上还发现有很多高血压前期的患者,平时也没有体检或者血压监测,因某些原因住院或测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升高,这也是导致我国高血压实际患病率远高于现状的原因。使患者重视并认真管理自身的血压,做到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才是关键。
正常健康人群,可以通过每年一次的定期体检来监测自身血压,做到早期发现。对于高血压前期和已确诊人群,在家中做好血压自我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家庭自测血压可辅助调整降压方案,推荐高血压易患人群及患者长期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对于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人群,不仅需要配合医生对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遵医嘱用药、健康生活等,更需要做好血压监测,杜绝“只吃不测”的现象发生。
07
控制血糖
血糖异常升高是多种慢性病的诱因,众所周知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那些单纯空腹血糖升高(6~7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7.8~11.1 mmol/L),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是显著增加的。对于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的称为糖耐量异常,对于该类人群接受适当的生活方式干预等非药物治疗可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处于糖尿病早期阶段的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来源:心希望快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