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复旦儿科医生分享的这个"惊心动魄"的病例,家长在忙也一定要看,避免悲剧的出现!

2020-04-2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胃内异物

复旦儿科医生分享的这个"惊心动魄"的病例,家长在忙也一定要看,避免悲剧的出现!

宝宝恶心呕吐就医

11月7日下午1点钟左右,门诊来了一位4岁大的宝宝皓皓(化名),家住安徽某县城。

仔细询问病史后,黄哥惊呆了!

皓皓最近一周因恶心、呕吐、咳嗽到当地医院就诊。儿科医生怕孩子患肺炎,就让皓皓拍了X片。

X片结果出来后,医生愣住了!

片子显示皓皓胃里有一大团金属球,像极了一款耳熟悉能详的游戏——贪吃蛇。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516.jpg

片子里发亮的圆珠就是磁珠

这条“蛇”从何而来?

皓皓妈妈努力回忆,说是宝宝的"爱宠"——磁力珠。

原来,皓皓作为家里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妈妈听说巴克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所以一周前给孩子买了一盒彩色的磁力珠。

皓皓看到磁力球,越看越喜爱。这小子竟然爱过了头,将磁珠一颗一颗吃下了肚子。

遗憾的是,爸爸妈妈对孩子吞吃磁珠全然不知。

四处求医

直到三天前,皓皓因为厌食呕吐、剧烈咳嗽,经儿科医生拍片子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皓皓一家人心急如焚。

因为当地县医院儿科处理不了,让去市儿科;市儿科医生说这么多磁珠,还是去省儿童医院吧;省儿童医院的医生会诊后说,可以取,但是需要开刀,把胃划开。

皓皓父母不能接受开刀。

就这样,他们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

但是目前为止,所有的医院都告诉他们——只有开腹手术才能帮宝宝将腹内的“蛇”取出。

他们连夜乘车来到上海,想期待奇迹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635.jpg

绿色通道  紧急救援

接到这位紧急患儿后,消化科的年轻医生立即将详细情况向上级做了汇报。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主任黄瑛教授亲自挂帅,帮皓皓开通绿色就诊通道,同时联系我院著名小儿外科专家董岿然教授,立即开展消化道异物多学科MDT讨论。

外科开刀取?内镜微创取?这是个艰难的抉择

开刀取磁珠,这样最方便!

划开肚子取磁珠,对医生来说比较四平八稳。

但是创伤面积大,对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有影响!

内镜下取磁珠,如果顺利,基本没有创伤!但是磁珠也可能已经吸附在胃壁上,或者穿破了胃壁导致取不出来。也有可能在取磁珠的过程中,发生胃穿孔,甚至大出血、腹膜炎等。这样做的话,医生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消化科和普外科专家们进行了严谨的讨论。考虑到宝宝还小,手术对身体和心理都有损伤;同时考虑磁珠主要位于胃部,于是定了一个折中方案——决定先行经胃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若取出困难或已有穿孔等并发症再行考虑经手术。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化内镜室和外科团队联手投入取“蛇”大战。

人蛇大战

内镜室主治医生操作胃镜,外科医生在边上保驾护航。

管子通过食管缓缓进入胃里。

虽然大家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惊得目瞪口呆。

胃里的磁珠吸成一团!

对医生来说,操作难度非常大!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738.jpg

磁珠在胃里

胃镜室医生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在胃镜的帮助下,医生用异物网兜把“蛇”分割成3段,分批分次取出,一来网兜不容易坠破,二来通过孩子口腔和食管时损伤小。在通力合作下,仅仅用了五分钟,就把所有的磁珠取了出来。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803.jpg

磁珠取出后

大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此处应该有掌声!黄哥数了数那些磁珠,竟然有74颗,真像盘踞成一圈一圈的长蛇,这个数字创下了目前所报道的儿童误吞磁珠数目之最。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855.jpg

大恩不言谢

在胃镜室门口焦急等待的家长看到如此骇人的“蛇”,以及“完好无损”的宝宝,瞬间泪目。

孩子奶奶要跪谢我们医护人员,被我一把拉住了。

皓皓妈妈激动地泣不成声 ,给医护团队敬献了一封感谢信。

大家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安定了。

皓皓一家人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2017年10月11日

上海女童误吞19颗巴克球,磁珠串从胃穿到肠子。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925.jpg

微信图片_20200426120957.jpg

这孩子吞珠后送到我们医院,时间还算及时。再晚一点,大便可能会漏到腹腔,会导致腹膜炎甚至引发休克。即使这样,这孩子也住院了好久。

2019年8月31号

13岁小男孩小强因为青春期好奇,也是父母性教育缺失,竟然把磁珠通过尿道塞到膀胱里,最后导致排尿困难,一直哭闹。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医生拍了片子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这个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微创取不出来磁珠,最后小肚子开刀,把膀胱切开才取了出来48颗磁珠。

微信图片_20200426121045.jpg

图片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泌尿科汤梁峰医生提供

黄哥在想,多年以后,这位少年摸着肚子上的伤疤,想起年幼无知的那个自己,会不会责怪父母当初的疏忽大意?

警钟长鸣

可爱的孩童总是对周围充满好奇,对于年幼的他们而言,世界是新鲜的,也是莫测的,如有不慎,可能会面临不可承受之痛,甚至将以生命为代价。童年本该幸福快乐,这就需要家长时刻绷紧一根弦,教孩子一些必备的安全知识;对低龄宝宝更要做到寸步不离。作为中国顶级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我决定把这些病例分享出来,希望家长引以为戒,决不能让悲剧再重演。这也是儿科黄哥黄医生所坚持的初心——希望科普文章能帮助更多的人!

来源:消化内镜之音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