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又忙又累收入低,多地医院儿科医生「留不住」

2021-01-13作者:壹声热点
其他非原创

心血管 微信头图.png

请保存图片微信中扫描二维码参与活动


近年来,“儿科荒”备受关注。记者近期走访四川、北京、浙江多省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大医院儿科就诊出现常见病患儿数量减少、儿科“遇冷”的情况,儿科医生收入低、工作量大、留不住人等“老大难”问题仍存。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业内人士呼吁,儿科要主动作为,强化“战时”和“平时”的两手准备,不断优化就医流程,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常见病门诊量降低疫情后儿科有些“遇冷”


近期,记者在多家医院儿科诊室走访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儿科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以前夏季是儿科感染类疾病高发时期,例如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今年儿科意外伤害、坠楼、心理问题、内分泌问题等疾病数量明显上升。


同时,疫情发生后,一些家长有担心和恐慌心理,尽量不来医院看病,导致一些地方的儿科诊室“遇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负责人杨子浩说,以往儿童内科门诊日均量有1000-2000人次,现在只有三四百人次。医院的住院床位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外科床位、减少了内科床位,越来越多的儿科医生通过互联网医疗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和随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孩子有一般的感冒咳嗽,家长们也不像过去那样心急火燎地带孩子去医院了,常见病、多发病患儿近期来得明显少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一位儿科医生说。


不过,随着近期季节变化明显,天气变化导致感冒多发,呼吸道感染小患者也明显增多,夜间儿科急诊量日益增加。


“在夜间,普通感冒能占到儿科接诊量的一半,这其中又有一大部分是有发烧、咳嗽症状的。”朱华说。


儿科老顽疾仍存:“又忙又累,收入还低”


“儿科门诊量大但含金量低,我们专科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也不是很理想,和付出不成正比,医学毕业生如果有其他选择,还是不愿意选择儿科。又忙又累,收入还低。”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童专科三甲医院医生说。


记者调研了解到,虽然疫情后儿科门诊量有些“遇冷”,但是儿科医生收入低、留不住人等“老大难”仍存。“我们儿科今年招了一个神经外科的研究生,刚过来实习一个月不到就走了,新生儿外科招人要求比较高、招人难度也大,优秀的人才很难首选儿童医院或儿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金法说。


朱华等儿科一线医生坦言,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普遍萎缩较为严重,而且多以普通儿科为主,不可能进行细分。和其他科室相比,儿科属于不挣钱、风险高的科室,综合医院自然不爱发展;而且综合医院的儿科分科不细,主要看常见病多发病,医生自身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锻炼提升,很多医生也不愿意来。


“从医院科室创收来说,儿科可以说是垫底的。”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儿科主任刘向梅说,去年冬天科室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看到晚上六点左右,有的时候中午都顾不上吃饭。


尽管工作量大、患者多,但儿科医生的收入仍然偏低。刘向梅坦言,儿科医疗服务的定价还是偏低,比如孩子做一次雾化治疗8块钱,采一个静脉血6块钱。“一个患儿静脉输液2个小时,从医生看病问诊、到护士配液等一套流程需要2个多小时,医护人员只挣30块挂号费和10块输液费。”她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仍存在儿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舒强介绍,以浙江为例,目前省级综合性公立儿科医院只有1家,11个地市基本没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资金投入、政策规范等方面,都参照成人医院,与成人医院一个标准、一个政策,没有专门针对儿科医院的制度体系,也是影响儿科发展和地方建设热情的重要原因。


专家认为,基层儿科医疗机构因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不信任而门可罗雀;大医院专家本应主攻疑难杂症,绝大多数时间看的却是常见病,这进一步加剧了“儿科荒”。


“平战”结合破解“儿科荒”亟待主动作为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业内人士呼吁,儿科要主动作为,强化“战时”和“平时”的两手准备,做好平战结合,不断优化就医流程,建立规范、有效、持续的发热门诊,确保儿科正常运转,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彻底加快改革公立医院自负盈亏的属性和收入分配机制,适当向儿科倾斜。朱华呼吁,儿科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科室,承担了很多社会职能。在现有情况下,儿科的用药、治疗都不挣钱,儿童专科医院日子不好过,综合医院的儿科更难。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如果都让医院自收自支,那不挣钱的儿科必定会日益萎缩。


“疫情后,儿科常见病门诊量有所减少,希望加强儿科医生的晋升、培训机制,让儿科医生能加强科研攻坚,提升专业素质。”杨子浩说。


完善儿科诊疗体系架构。刘向梅等呼吁,在省级层面建立“儿童疾病分级诊疗”平台,每个地级市应建立至少一家专门的儿科医院,以“集团化”管理模式打通人、财、物,探索分级诊疗与培养基层儿科人才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共同发展儿科医联体。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以标准化诊疗流程输出为突破口,配套建立有专家团队支撑的转诊“绿色通道”,创建了医联体“华西妇儿联盟”。此举改变“送医帮扶”传统模式,通过给医生赋值赋能,填补了服务“短板”,破解了基层医患“信任困局”。不到一年,基层试点单位接诊患儿近两万,随访满意率逾97.8%。


有关专家还建议,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化儿科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儿科服务效率。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记者:董小红 林苗苗 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