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通讯员 王蕊 柯溢能 吴雅兰)10月2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Dante Neculai教授团队和郭江涛课题组的两项最新科研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Science)上同时刊登,浙大科学家在国际顶级刊物研究发表取得新突破!
被《科学》杂志采用的论文之一,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Dante Neculai教授团队研究的最新进展——NLR家族的两个重要受体蛋白NOD1和NOD2能够在棕榈酰转移酶ZDHHC5的作用下发生棕榈酰化修饰,从而介导细菌性炎症信号通路的发生。这项研究发现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将会病原性免疫反应的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据悉,胞质中的NOD蛋白家族中的NOD1和NOD2是炎症性肠病(IBD)的先天性免疫的重要识别受体,作为抗细菌免疫的“哨兵”,病原物的入侵后,它立即报告,引来其他细胞一起“救火”。
“当激活炎症通路后,巨噬细胞就会释放炎症因子,炎症因子能够招募血液中更多的白细胞,去粘附在损伤和入侵部位,进而或修复这个部位,或吃掉病菌。”Dante Necula说,原来一直知道“哨兵”定位特殊这个现象,但是不知道是谁让‘哨兵’守护在那里的具体分子机理。他们最终发现,棕榈酰化转移酶(ZDHHC5)这个“司令”,把棕榈酰脂肪酸这个“锚”,安放给NOD1和NOD2蛋白这两个“哨兵”。这样,它们就可以老老实实呆在城墙内侧抵御外敌(病原细菌)入侵。
“在全球范围内,肠炎每年会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孙启明表示,目前的发现可以在临床上为遗传性肠炎提供诊断的新标志。未来还有望通过设计治疗方案,开发潜在化合物让蛋白的功能恢复,从而缓解或者治愈炎症性肠病。
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江涛课题组的另一项研究同样刊发在《科学》杂志。
据了解,人体细胞内的钾、钠、氯等离子稳态是受到严格调控的,离子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高血压、抑郁、癫痫等一系列疾病。而在细胞膜上,有一类被称为阳离子-氯离子共转运蛋白的蛋白质,可以带着离子进入和离开细胞,从而有效调控细胞内的离子稳态。不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精确的结构信息,人们对这类蛋白的工作机理还不甚了解。
郭江涛课题组解析了这类蛋白质中的一个成员——人源钾-氯共转运蛋白KCC1的2.9埃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钾离子和氯离子的结合位点,提出一个钾-氯共转运机理的模型,这将为相关的疾病治疗和药物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查看更多